麦村网导航

麦村网系麦村工作室(麦村文院-麦村草堂-良山堂)旗下网上交流互助平台:秉持阳光下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麦村网宣教部(201808018

麦村网愿景让美好永相伴!

兵圣孙武传略

发表时间:2018/07/09 00:00:00  浏览次数:99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孙武传略

孙武(前552—?),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 躬耕隐居,潜心著兵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遂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赞口不绝,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问他: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共180人,交由孙武操演。

    孙武把180名宫女分成两队,以吴王宠爱的妃子两人担任两队队长,并命令所有人都拿着戟。问她们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解释说: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宫女们回答:是。孙武命人将执法用的斧钺竖立起来,反复重申军法,然后击鼓发令向左,然而宫女们听见鼓声,觉得好玩极了,个个捧腹大笑。孙武说:是我规定不明确,你们军令军法不熟悉,错在将帅。于是再次三令五申,击鼓发令。宫女们仍大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了。接着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妃,慌忙派人来传命说:我巳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妃,连饭也吃不下,请将军不要杀她们。孙武断然回绝道臣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下令开刀问斩。接着任命两队排头的宫女为队长,重新击鼓发令,这下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合乎规定和要求。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下来看看!这样的队伍,无论君王怎样使用它,即便是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失去爱妃,痛心不已,不想下去看。孙武说:看来吴王只是喜爱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正去运用它。吴王虽不高兴,但却因此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奇才,终于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吴王遂拜孙武为主将,率3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柏举之战成了中国战争史上以三万人胜二十万人的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后来的命运如何,至今还是个迷。一种说法是,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遂退隐林泉,从事著述以余终年。另一种说法是,他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武出世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的莒邑(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与乐安邑为同一地面),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世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称“兵圣”——孙武。(孙武出生时姓田,后改姓孙。为使称谓统一,书中统称孙武——编者注)

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少年好学

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象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象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思想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矇矇眬眬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象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初识穰苴

公元前536年,也就是孙武16岁那年,是对孙武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

孙武15岁的时候,全部结束了在“庠序”的课程,以每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孙武参加了严格的“五射”、“五御”技能强化训练。“庠序”课程中尽管设立了“射”“御”课程,但只是些基础,是一些基本功。来到强化训练营后,孙武才真正领悟到了“射”和“御”的精髓。那千变万化的射箭技巧和驾驭技术,一下子激发起孙武极大的热情。尽管训练很苦,但孙武却是乐在其中。

    经过一年的严格训练,在最后的挑选赛中,孙武过关斩将,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个人第一名,并且代表莒邑参加了九月在齐都临淄城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射、御逐赛。

    孙武已经不只一次来过临淄城,但这一次孙武的心情与以前大不相同,既兴奋,又有点紧张。校军场四周布满甲兵,个个手执戈矛,盔明甲亮,英姿威严。点将台上,齐景公端坐在正中,文武大臣列立两旁。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采用淘汰赛,进行一一角逐。选手们熟练的技术和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齐景公及文武大臣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孙武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射”、“御”技术,最后淘汰了所有的选手,获得了第一名。

    孙武在场上的一举一动,引起坐在景公旁边的一位将军的极大关注。这个人就是大将军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田穰苴是孙武的同宗叔叔,与孙武的父亲孙凭同辈,并同在朝中为官。他早就听孙凭讲起过这个侄儿,今日一见,果然是将门之后,国家栋梁之才。望着赛场上往来驰射的孙武,田穰苴顿感到这个侄子将来前途无量。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毕生所学传予这个晚辈。

    比赛结束后,田穰苴派人把孙武叫到了自己的司马府。孙武早就听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说起过同族的这位叔父,脑子中早就塞满了有关他的传奇故事。

    田穰苴也是陈完的后代,是陈完后庶出的平民布衣,不是嫡传,故地位卑贱,虽然长期于闾伍之中,才能出众,战功卓著,但因出身不是贵族,所以一直没有被提拔重用。

    齐景公继位之初,齐国的邻邦晋国、燕国先后入侵齐国。晋军侵占了齐国的阿、甄两邑,燕军则一路打过黄河。齐军大败,齐都临淄岌岌可危。齐景公整天忧心忡忡,束手无策。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建议齐景公任用田穰苴为将。晏婴说:“穰苴虽为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齐景公闻言大喜,忙从军中召来田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遂任命田穰苴为将军,命他率军抵御晋、燕之师。

    田穰苴知道自己出身卑贱,由一般庶卒一跃而成为三军统帅,恐难服众。于是他对齐景公说,自己出身微贱,今日有幸被景公委以重任,但自己在军中并无威信,他希望景公派一位宠臣到军中做监军,这样才能压得住阵脚。

    对景公来说,派个宠臣做监军,正中其下怀。一来可以作为国君的耳目,随时向他报告军队的情况;二来可以以朝中权贵的身份助出身微贱的田穰苴一臂之力。所以,景公不加思索便答应派宠臣庄贾做监军。

    田穰苴辞别景公时,便与庄贾相约:明日日中会于军门。庄贾漫不经心地答应了。

    次日晨,田穰苴先到军中,集合军士,“立表下漏”计时以待监军庄贾。

    庄贾平素娇贵,自以为田穰苴将军已到军门,而自己是监军,早到晚到不要紧。亲戚左右来送他,他便留下他们饮酒,早将田穰苴“日中会于军门”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

    直到傍晚,庄贾才醉醺醺地来到军中。

    田穰苴问:“你为什么迟到?”

    庄贾醉眼朦胧地说:“我的亲戚朋友设宴为我送行,所以我就留下喝酒了。”

    田穰苴大怒,道:“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入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昧,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说完,田穰苴向负责军法的军正问道:“按军法对迟到者该如何处置呢?”军正回答:“当斩!”田穰苴立即喝令将庄贾推出斩首示众。

    庄贾的手下见庄贾性命 难保,知道能救庄贾的只有景公,于是飞奔入朝,向景公报信。景公闻讯也大吃一惊,急忙遣使者持节杖赶到军中赦庄贾之罪。等使者赶到军中,庄贾早已人头落地。

    三军之士见田穰苴砍下齐景公宠臣庄贾的头颅,并将其挑在竹竿上示众,无不吓得两股战栗。

    齐景公的使者乘坐马车赶到,传达景公的旨意,田穰苴威严地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使者还想啰嗦,田穰苴厉声问军正:“军营中不能跑马。今使者在军营中奔驰,该当何罪?”军正回答:“当斩!”使者闻言,顿时吓得面无人色,生怕自己成了庄贾第二。田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于是命令将使者的车夫斩首,将马车左边的马杀死,并砍下马车左边的立木,算是代替对使者的处罚。

    使者保住了性命,狼狈逃回朝中向景公复命去了。三军将士见状,都知道了田穰苴将军军纪严明,不禁对田穰苴肃然生畏。

    田穰苴斩庄贾立威之后,又深入士卒之中,亲自检查营房、饮食和医药之类的事,与士卒亲切交谈,并将自己的粮食俸禄拿出来分给士卒,自己分到的粮食是全军中最少的。对伤病体弱的士卒,田穰苴要求他们先休养三天后,再参加军事训练。

    田穰苴一系列的治军措施,激励和增强了士气,连病者都争相奋出,为之赴战。出战之日,齐军士气高涨,以致晋军见状,不战而退;燕军闻讯,渡河而逃。田穰苴率师追击敌军,夺回阿、甄二城,平定了黄河两岸,然后凯旋而归。

    齐景公与诸大夫到齐都郊区迎接田穰苴并慰劳士卒,对田穰苴以礼相待。入齐都后,景公又亲自到田穰苴下榻处看望,尊称他为大司马,还为他建造了司马府。此后,大家都尊称田穰苴为司马穰苴。

    孙武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见了田穰苴。田穰苴对自己的这位侄子也是亲切有加。叔侄二人促膝长谈,无话不说。从谈话中,田穰苴看出孙武志向远大,天资聪明,心中更加喜爱。夜深了,田穰苴拿出自己根据从军经验编写的兵法(后世称《司马穰苴兵法》)郑重地交到孙武手中。孙武见叔父对自己如此器重,自是从内心感激不尽。

    辞别叔父田穰苴,孙武捧着简书看了一夜。简书中“以战止战”、“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战争理论,深深触动了孙武的内心,使孙武初步领悟到了战争的禅机。

 

畅游青丘

孙武自九月临淄射、御逐赛夺冠,穰苴赐兵书以后,一冬天都在埋头研究兵法。除了研读《司马穰苴兵法》,孙武还在叔叔司马穰苴的指导下,开始攻读所有的军事典籍,家里的藏书阁成了他的书房兼卧室,吃、住全都搬到了这里。家中收藏的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众多竹简抄本,从《军政》、《军志》到《太公兵法》;从《管子》、《老子》到诸子兵论;从《司马穰苴兵法》到孙氏家学,无一不读。书中闳廓深远的见解,高深莫测的兵学理论,把孙武带进了金碧辉煌、深湛精妙的兵学理论殿堂。孙武脑子中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兵学谋略思想大厦。

    冬天过去,转眼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孙武放下手中竹简,走出藏书阁,见到如此美好的春光,立即唤起了他出游的兴致。

    孙武带了两名家丁,骑上马,出了家门向东奔去。

    走不到十里,孙武便来到钜淀湖边。钜淀湖又名青水泊,方圆百里,为齐国第一大湖。钜淀湖主要有两条大河注入,一是流经齐都临淄的淄河,从南注入;二是流经济南的济水,从西注入。另外,还有时水、女水、织水等小河汇入其中。钜淀湖东北,以济水与渤海相通。

站立钜淀湖边,孙武顿觉心旷神怡,苦读简书的疲倦一下子烟消云散。望着漫无边际的湖水,听着此起彼伏的涛声,孙武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

骑上马,孙武在湖边纵情驰骋。在岸边,孙武找到了蜚廉古冢。冢前立有石碑,记述了蜚廉战斗的一生。蜚廉是商纣王的大将,以勇猛著称。纣王派他镇守东部边防,长年与东夷人作战,最后战死在钜淀湖边。后人为纪念他,在此建冢立碑,以颂其事迹。

    孙武从蜚廉古冢沿钜淀湖西岸继续骑马北行,进入大片的草地——青丘。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齐国的养马基地,同时也是一著名的古战场。

    青丘,亦称作青邱,是钜淀湖以西、以北广大的黄河、济水浊流冲积而成的大平原。青丘地势广袤平坦,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可渔猎又亦稼穑。自上古时代,就有人在此生产生活。直到虞夏殷商时期,这一地域一直是东夷人控制的区域。西周初年,居住此地的蒲姑氏不肯屈从西方周朝的挟制,起兵反叛。周王室派尚父姜子牙举兵征伐,很快打败了蒲姑氏。周王室为稳定东部边疆,封姜子牙于齐,在青丘以南的营丘(今临淄“韩信岭”一带)建立了齐国。后齐胡公迁都蒲姑,齐献公时才定都临淄。

    孙武骑马在广阔的草地上奔驰,认真查看着周围的地形地貌,搜寻着古战场的影子。孙武看史书了解到,此地是历史上黄帝大战蚩尤并杀死蚩尤的地方。蚩尤是东方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曾率领铜头铁额的子弟横征天下。黄帝是嵩山之外西部平原一带的姬姓部落联盟首领,逐步向东方发展,就与蚩尤发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武力冲突。最后,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也就是青丘及其周围地域。结果蚩尤战败,被杀死于青丘。

    孙武在翻阅史书时,曾将黄帝与蚩尤两部落的实力进行了对比,并研究了黄帝制定并打败蚩尤的战略。今天亲临古战场,使孙武更深切地感受到谋略在军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黄帝主动与炎帝部落联合,扩大了自己的力量,首先在“势”上压倒了蚩尤。另外,蚩尤勇而无谋,而黄帝在战争中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成功运用了一系列战略计谋,最终打败了勇猛的蚩尤。黄帝才是真正的军事家。孙武决心将来也要成为像黄帝那样的军事家。

    孙武纵马于原野,边走边想。忽然,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响声传来,自远而近。孙武猛抬头,就见在他前方不远处,有数不清的马匹在原野上奔驰,引得孙武的坐下骑不停的嘶鸣。随着马群的临近,孙武看清原来是齐王豢养于此的军马。这群马大约有千余匹,一匹匹体格健壮,毛色发亮。跑动起来真像风驰电掣一般。身穿戎装的骑士,骑着高头大马,驱赶着马群,渐渐远去。

    青丘一带自姜太公始封齐时起,就是养马的地方。因为马匹是一种重要的战备物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决定国家的强弱和战争的胜败。桓公时还在青丘的西部,蒲姑故城西北修建了一座养马城(今广饶县城西北十里的西殷村有故城遗址),专门豢养军马,以供战备。大量的马匹,为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齐景公时,齐国的养马业更加繁荣。

    孙武望着远去的马群,构想着战马驾着战车,在战场上驰骋的情景,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英雄气概。

  这一天,孙武还带着家丁走访了青丘的许多地方,听了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后羿的故事。相传后羿是东夷诸部落中的一位君长,以其高超精湛的射技和威猛英勇的武力,翦除了与其敌对的东夷其他部落而登上了霸主之位。传说当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致使地面大旱,禾稼草木全枯,民无所食。同时,猰貐、九婴、大风、封豨、凿齿、修蛇等怪物又危害人间。尧便命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在畴华之泽杀了凿齿,在凶水之上杀了九婴,在青丘缴杀了大风、猰貐,在洞庭斩断了修蛇,在桑林擒住了封豨。世上的人们得救了,于是大家尊称尧为天子……

    听着英雄的故事,少年孙武真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大家心目中尊敬的大英雄。

 

自创拳法

一天,孙武又在研读穰苴叔叔传赠给他的《司马穰苴兵法》,并被其中闳廓深远的哲理和军事理论深深吸引。

    书中关于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划分是孙武在以前的学习中未曾看到的。简书中说:“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意思是说为铲除邪恶,维护和平而攻占暴虐之国,是正义的战争,不能算是侵略。“以战止战……”孙武若有所思,用笔记下了这句话。

   孙武继续往下看,“战道,不适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武领悟到,发动战争为不得已,如果发动战争,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仁义之师,占领敌国后,不可烧杀抢掠,要善待战俘。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意思是说,要居安思危,时刻备战,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但又不可以穷兵黩武。看到这里,孙武深思良久,用笔在简片上写下六个字:“兵者,国之大事”。

    看书久了,孙武感到有些困倦。他起身走出了书房。

    时值严冬,寒风吹到脸上,孙武顿时倦意全无。他围着书房,一边踱着步,一边舒展着筋骨。转到屋后,几株梅树吸引了他的注意。满树的梅花竞相绽放,在凛冽的寒风中毫无怯意,枝干刚劲盘曲如同虬龙。孙武在树前站立良久,静心观赏。忽然,一阵寒风袭来,枝干摇曳,如虬龙飞舞;继之,落英纷纷,令人视之迷离。孙武略有所悟,模拟着梅枝、梅花的形态,活动着四肢……

    等孙武回到书房,感觉神定气清,浑身舒服。第二天,第三天……一连几天,孙武看书看累了,必定到梅树林中模仿梅枝、树花的形态锻炼一会儿。时间一长,孙武就想,梅花耐寒之物,在百花凋零的寒风中独自开放,其不畏严寒的品质让人叹服。且梅花有密有疏,有虚有实;枝干遒劲,重心扎实,整株梅树刚柔相济,互相为用,有轻有重,有动有静。动则如猛虎,势不可当;静则如淑女,柔中寓刚。孙武想,这些多么像我们齐国的技击之术啊。

    技击是齐国人尊崇和擅长的一种搏击之术。齐国的技击阴(指隐秘的招术)阳(指显见的技巧)穿插更替,招式虚虚实实,明暗多变。齐人就是靠这种高超的技击之术,发挥短兵相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优势,在诸候争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孙武想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根据齐人的技击之术,结合梅树、梅花的形态变化,创造一种用于强身健体、攻敌致胜的拳法套路。至于这套拳法的名字,就叫它梅花拳吧。

    从此,孙武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一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借力发力,变化多端的梅花拳法。

    孙武创造的梅花拳法讲究六合,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姿势舒展,动作优美。整套拳路既有阳刚之美,更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其进攻,有排山倒海之势;其防御,则缩身,舒气,四肢放松,如猫之小憩。

    孙武梅花拳非常注重虚实结合。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能而亦之不能,用而亦之不用”;避实去虚,取本舍末,取近舍远,借势发招,乘虚而入。这些道理孙武后来无不体现在其所著兵书中。

    孙武梅花拳还讲究灵活多变。在实际交手中,随机应变,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随其变而变,灵活机动。不用拙劲、僵力,变化多端,使对手不知所措。

    孙武梅花拳还讲究占领先机,打主动仗。对手拳未到,自己的招式先到,使对手的招式未发出就失去作用。或者击对手于半途之中,使对手的招式半途而废。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

    另外,孙武梅花拳还十分强调以智取胜,即“遇强智取,遇弱力擒。”与对手交锋,先审其技,察其力。对手强,则示之弱,使其骄傲大意。然后乘对手稍一懈怠,奋力一击。为避开对手的锋芒,宁可舍近打远,舍直走曲,袭击其左右侧或背后,直到击中其要害。对手弱,则猛冲猛打,步步紧逼,如疾风暴雨,有雷霆万钧之势,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后来,孙武在梅花拳的基础上,加入其它器械,又创造出了梅花刀、梅花枪、梅花剑等器械搏击套路。

 

祖孙对弈

弈(即现在的围棋),孙武并不陌生。孙武小的时候,就常见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在一起对弈。那方格的棋盘,黑白分明的棋子,以及祖父和父亲专注的神情,都给孙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奇又淘气的孙武有时去摸摸棋盘,有时摸摸棋子,有时干脆抓一把棋子就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孙武从祖父和父亲那儿逐渐了解到弈的许多知识。他听祖父讲,弈是尧帝为教育儿子丹朱而发明的。据说尧娶妻富宜女,生下儿子丹朱。但令尧很难过的是,丹朱长大后,智力愚钝,品行也不好。尧想了很多办法来教育儿子,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尧根据天空日月星辰诸星体的变化,制作了围棋。为显其变化,棋子用黑白两色分开,以表示阴阳变化。后来,丹朱迷上了弈,并在长期对弈的过程中,开发了智力,纯洁了性情。

    美丽的故事连同对弈美好的印象,深深印在了年轻孙武的脑海中。等孙武长到16岁以后,祖父和父亲有空闲的时候,开始教孙武对弈。有时,孙武也会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祖父和父亲对弈。其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以祖父的胜利而告终。

    一次,在与祖父对弈时,孙武问孙书:“爷爷,您和父亲为什么都喜欢对弈?”

    孙书不加思索地说:“对弈是以智力取胜的一种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全都由自己掌控。而且,对弈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所以我喜欢,你父亲也喜欢。”

    “那决定对弈输赢的关键是什么?”孙武接着问了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

    孙书思索了一会,说:“算。决定对弈输赢的关键是算,算是对弈的核心,布势运子则是算在棋盘上的体现。对弈就如同两军对垒准备厮杀,主将无计无谋,没有作充分的战前准备和统盘考虑而战胜敌人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弈也是同样的道理,多算则多胜,少算则少胜,不算则断没有取胜的可能。”

    祖孙对弈的结果当然是祖父孙书取胜,况且还是孙书有意让着小孙子。这一点孙武也知道,连父亲都不是爷爷的对手,自己也就只好甘拜下风了。

    在分拣棋子,准备第二局时,孙武又问祖父:“爷爷,开局怎么下才好啊?”

    孙书望着孙子,笑着说:“有道是棋无定式。开局如何落子,要看棋手的基本功和对棋局的领悟力。棋家常说,‘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腹中棋路多但是很难把握,只有高手才敢这样落子;边地狭浅容易进攻,初学者大多愿意走边;一般情况下棋手多愿意占角,角虽不如腹中开阔,但比边要强一些。所以说,‘边不如角,角不如腹。’”

    孙武考虑了一会,还是把棋子落在了角的星位上。

    因为孙书有意让孙子,总是让孙武执黑先走。这一点孙武也知道,但其中的道理孙武不是很清楚。于是孙武就问祖父:“爷爷,对弈中先手有什么好处呀?”

    孙书明白了孙武的用意,笑着说:“对弈好比是打仗,谁占据先机,谁就有了主动权。所以对弈十分强调‘自始至终,着着求先’。谁得了先手,就得了“势”,就能控制局势。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宁丢数子,勿失一先’,足见对弈中先手是多么重要。当然,你要记住先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弈中随着双方攻守的转换,先手也是不断交换的。有时为了全局的考虑,棋手常常用弃子的方法,去别的地方,另辟天地,占据先手,取得优势。所以当你看到对手弃小而不就时,就要想到对手已有图大之心。”

    对弈至中局,孙武忍不住又问祖父:“爷爷,中局对弈要注意什么?”

    孙书思索了一会儿说:“中局对弈特别要注意虚实变化。对弈中随着“势”的变换,常有虚与实的变化。虚则容易被攻破,实则不易攻破。在对弈中,要见可进而进,知难而后退,要做到避实而击虚。同时,也要善于制造假象,用示弱的方法吸引对手来攻,然后围而歼之。实战中,一切变化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听到这里,孙武接着问祖父孙书:“那对弈是否就是要以诈取胜呢?”

  孙书极其认真地说:“兵有王者之兵,有战国之兵。棋有上品之棋,有下品之棋。下品棋举无思虑,动则变诈;上品棋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棋子虽小,有正道在里面。真正想下好棋,务必要斜正结合,以正为主。”

    孙武认真地点了点头。他感觉今天祖父说的太精彩了,真是句句如玉。孙武尽管还来不及认真品味,但是他已经全部装进了脑子里。

    这一局的结果当然还是孙武输了。孙书最后抚摸着孙武的头,爱怜地说:“孙儿,最后你还要记住一条,下棋与做其它事情一样,一定要专心致志,切不可一心二用。”

  孙武把祖父的话记在了心里。平日里除了看书、习武,有时间就琢磨棋艺。越琢磨越感觉有意思,真可谓方寸之间,藏有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武的棋艺也在不断进步。慢慢地,父亲孙凭已不是他的对手,祖父孙书有时也会败北。孙武在实战中不断地总结对弈的经验,结合祖父、父亲对棋的感悟,不断地推敲,并陆续地写了下来,最后写成了《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包括棋局篇、得算篇、权舆篇、合战篇、虚实篇、自知篇、审局篇、度情篇、斜正篇、动微篇、名数篇、品格篇和杂说篇。《棋经十三篇》以齐国流行的阴阳说为基础,运用辩证的观点,把对弈中双方攻守的转换及其开局、布局、定势、谋算等技巧与军事谋略相结合,将军事理论融入到对弈之中。《棋经十三篇》的撰著,一方面得益于年轻的孙武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善于总结,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祖父、父亲及叔叔司马穰苴的谆谆教导。特别是祖父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棋经十三篇》中到处都能找到祖父的军事谋略思想。

   《棋经十三篇》的撰著,锻炼了年轻孙武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为其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棋经十三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后来《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雏形。

 

娶妻鲍氏

孙武在家庭的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中渐渐长大,很快就到了青壮年时期。

按照当时的礼制,到了这个年龄,“壮而有室”,就该娶妻成家了。在“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命”(《礼记·曲礼上》)的年代,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孙武的婚事父母早已为他订定好,妻子是齐景公朝中大夫鲍国的曾孙女鲍姜。

在齐国,田氏、鲍氏都是贵族,两家世代友好,彼此亲如手足。早在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诛灭专权的庆氏时,田无宇和鲍氏就站在一边。发难之前,庆封由田无宇陪同在莱地打猎,田无宇得到密信,以母亲生病为由急忙返回。在回城途中“戕舟发梁”,破坏了船和桥梁,以断绝庆封的归路。齐国都城内由庆封的儿子庆舍主持祭祀太公庙,庆氏的甲士守卫宫殿。田、鲍二人商议,让两家的奴隶演戏给庆氏的士兵看。当庆舍遭到攻击的时候,他的士兵还把马拴得紧紧的,边吃酒边看戏呢。庆舍被杀死后,庆封打猎回来,知事已败,逃亡别国,后被楚人所杀。铲除庆氏后,田、鲍二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田氏、鲍氏再次联合,打败了腐朽的旧贵族栾施、高强。田、鲍二族更加强大,势力相当。此后,田无宇在请老退居的时候与鲍国议定,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田无宇的曾孙子孙武为妻

按当时的礼制,男女婚姻大事,要遵从六礼文定,即纳采(男家向女家送礼、求婚)、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的名字、生辰)、纳吉(占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定婚)、纳徵(定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请期(选定完婚吉日,交女家接纳)、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在田、鲍两家定亲之初,前四礼已经行过。这一年,在双方老人的操持下,请期、亲迎二礼行过之后,孙武便把鲍姜娶到家中。

鲍姜生长于名门贵族,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加上她聪明颖异,不仅知书达礼,而且琴棋书画、女红针黹,无所不能。结婚后,鲍姜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亲自过问,细心照顾。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志向,因此夫妇二人互相恩爱,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赐姓孙氏

公元前523年,是孙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是年,孙武29岁,因齐景公赐姓孙氏,而由田武改姓名为孙武。

    这事要从齐景公伐莒说起。

莒国是春秋时期位于齐国南部的一个小国,疆域包括今山东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等地区,都城在莒(今山东莒县)。莒国因其小,很早就臣服于齐国,是齐国的一个附庸国。齐襄公时,齐国发生内乱。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之弟)与公子纠等怕遭连累,相继离开齐国。小白由鲍叔牙护卫投奔了莒国。直到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宗室公孙无知杀死,在莒国呆了多年的小白回齐袭位,当上了国君。自齐桓公执政以后,齐莒两国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密切。

  公元前523年,齐景公准备去巡视南部边鄙地区,然后到泰山祭天。年初,就通知莒国国君修好境内的道路,迎候齐景公过境。但是此时的莒国因看到齐国近年来宫廷内乱不断,士大夫把持朝政,相互倾轧,齐国已不复有当年的霸主景象,所以暗中与楚国早有来往,渐渐亲近楚国而疏远了齐国。国君莒共公对齐景公的旨意阳奉阴违,不愿执行,并且在此之前莒国已经三年未向齐国进贡了。这次莒共公公开违抗齐景公的旨意,这是齐国绝对不允许的。

  这一年秋天,齐景公派高发将军率十万甲兵征伐莒国。面对齐国强大的攻势,莒共公吓得放弃都城,逃到纪鄣(今江苏赣榆东北)去了。纪鄣城地势险要,雄踞于高山峻岭之中的一个高阜之上,四周都是天然的深沟险壑,易守难攻。莒共公固守纪鄣,高发率兵围攻月余,仍未攻下。齐景公对此十分生气,罢了高发的官,给予了严厉的贬黜。

  改派谁去呢?齐景公想到了田书(即孙书)。景公知道,田书乃田无宇之子。此时的田无宇因年事已高,已经被景公封到高唐养老去了。田书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得到田无宇悉心传授,且以谋略见长,改派田书接替高发继续攻打莒国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齐景公当即召见了田书,命他率军征讨莒国。为鼓励田书打好伐莒之战,齐景公“赐姓”田书孙氏,以示对他的器重和厚爱。

    古时候,君王“赐姓”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从此,在田氏家族中,从田书以后,改田氏为孙氏。孙武的父亲由田凭改姓名为孙凭,孙武也由田武改为孙武。

      这一消息传到家里,孙武全家既为这莫大的荣耀而高兴,同时又为孙书远征莒国而担心。孙武天天打听前线的消息,盼望祖父早日凯旋归来。

     孙书来到纪鄣城后,首先察看了地形,见纪鄣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心想,攻纪鄣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自己决不能成为第二个高发。

    几天后,孙书派出的密探打听到一个消息:城内有一部分妇人,其丈夫早年被莒共公杀死,成了寡妇。现在年纪大了,又被莒共公逼迫日夜不停纺织布帛。她们内心对莒共公充满了仇恨。得到这个消息后,孙书立即派出一个兵士,化妆后混入纪鄣城,找到这些妇人,说明来意。这些妇人都十分愿意帮助齐军攻克纪鄣,杀死莒共公,早日脱离苦海,为夫报仇。到了晚上,在齐国兵士的带领下,妇人们偷偷登上城头,把纺织的布帛连接起来,从墙头垂放下来。

    孙书正派人密切注意城上的动静,见有布帛垂下,知道事已成功。于是让善于攀登的士卒,拽着布帛攀上城墙。齐师登上纪鄣城约60余人,这时,守城的兵士发觉了。孙书当机立断,命令齐军齐声叫喊:“齐军进城了!”已登  上城墙的60余名齐兵,听到后也一齐狂喊:“齐军攻进城了!”城上城下喊成一片。莒共公从梦中惊醒,以为齐军果真已经攻进了纪鄣城,慌忙带领家眷开西城门逃走了。守城的莒军见君王已逃,或逃或降,纪鄣城很快就被攻克。    第二天早晨,齐师进入纪鄣城。

    在齐都临淄等候消息的孙武,获知孙书伐莒成功,立即打马回家,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祖母、母亲及全家人。全家敲锣打鼓,鸣放爆竹,以示庆贺。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孙武对祖父的这次伐莒之战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祖父伐莒之战取得成功,主要归功于两点:

    第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军与兵,而在君是否有道。君有道能与将相百官,乃至天下万民同心同德,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官民必定不畏艰难险阻,为君出生入死。

    第二,两军交战,重在用间。兴师伐敌,千里征战,国与民俱耗财力,生灵涂炭。如果为争一朝之胜,不肯用间,致因不了解敌情而败,此为“不仁”。如此将帅,非君之良将,主之贤佐;如此人主,亦非致胜之君。孙武认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人之上的原因,在于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诉求鬼神,不可用类似的事情去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推证,必须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以上两点,构成了以后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中《计》和《用间》两篇的核心。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孙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认真研究兵法谋略,并把它们撰写出来。等哪一天自己也能领兵打仗、驰骋疆场之时,一定要像祖父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保国安民的长胜将军。

 

迁居乐安

孙书率军进入纪鄣城,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全城百姓拍手称颂。孙书特别奖励了协助攻城的织帛老妇人,发给它们丰厚的钱帛,安排她们安度晚年,对有功的将士,孙书列好名单,奏明景公后一并封赏。孙书留下一批人马驻守纪鄣,维持治安。待一切安排妥当,孙书择日班师回朝。

    回到朝中,齐景公立即召见了孙书,对其功绩大加褒奖。为彰显其战功,景公把齐都临淄北境的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作为食采之邑封赐给孙书。退朝后,孙书、孙凭兴冲冲赶回莒邑的家中。

    家中早已得知孙书凯旋回朝的消息,自上到下欢天喜地。孙武更是早就等候在村外,迎接祖父回家。孙书、孙凭、孙武祖孙三人边走边聊,其乐融融。孙武迫不急待地问这问那,向孙书询问伐莒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孙武对祖父的足智多谋深为钦佩,同时也感到无比自豪。

    孙书全家庆贺三日,然后举家北迁,乔迁到同属今广饶县地面的乐安。孙家迁出后,村中他姓人家都以孙姓自居,全都改姓孙氏。时间久了,人们干脆把村名也改成了孙庄。

乐安城(今广饶县城北二十五里的花官乡草桥村,有古城遗址)南距齐都临淄七十里,西南至利县故城(今博兴县利城村)二十里,东至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柏寝台八里。古济水流至乐安城西南,与时水、渑水汇合后,又折东而去,汇入大海。乐安城东临钜淀湖,属青丘地面。境内有淄水、阳水、时水、女水、凤水、渑水及济水等河流,土地肥沃,既有“鱼盐之利”,又有“农桑之丰”;交通便利,商旅辐辏,是齐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里既是齐侯巡游、打猎的地方,也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粮食基地和养马基地。齐景公在乐安城西十里,建立“养马城”,专门为军队饲养马匹。景公还在淄水两岸营造桑林,用以养蚕织帛。

     孙武到了乐安城,稍作安顿,就跑出来把整个乐安城巡视了一遍。乐安城规模不大,东西长约一里,南北略窄,不足一里,基本呈方形。城墙全部夯土筑成。墙基宽二十米左右,墙顶宽五米左右,可以跑马。乐安城有城门四座,东、西、南、北各一座,南门为主城门。城外挖有壕沟,与济水相连,水深可以行船。四个城门外,均有吊桥与城内相通。

    孙武用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在墙城上走了一圈。南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为土筑车马台道,是国家专用的“官墘”。城北不远设有关卡,驻有重兵把守,是乐安城,也是齐国通往燕国的必经之路。乐安城虽小,其地理位置和防御功能却非常重要。齐景公把乐安这一战略要地封给伐莒胜利、立有战功的孙书,其用意除奖励孙书外,更深一层的用意还是希望孙书能够给他守住齐国的北大门。

    乐安城内虽说没有大型宫殿建筑,但也是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相当繁华。燕国的商贩,多以此为中转站。他们在此屯积海盐、布帛之物,然后再结队贩运到燕国赚取厚利。齐国的商贩也多把货物贩运至此,再转卖给燕商。乐安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吸引外商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乐安经济的繁荣。

    从此,孙武一家在乐安城安顿下来。孙氏一族繁衍发展,后来成为乐安第一望族大户。

 

 

柏寝悟兵

柏寝台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七十里处,西距乐安城八里,是齐桓公于称霸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76年)所建。桓公曾在此台会盟诸侯,后亦称桓公台。台高数十仞,方圆五、六十亩,台上殿阁堂皇,室宇壮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台下辟有一个演武场,为军兵操练所用。

就在孙武迁居乐安的这一年,柏寝台上的宫室重新进行修葺。完工后,齐景公在相国晏婴及一班卿、大夫的陪侍下,登上柏寝台观阅齐军演阵。

演武场上,战车井然有序,战马昂首抖鬃,戈矛如林,旌旗猎猎。左、中、右三军阵容整齐,士卒精神抖擞,在孙书的号令下,有条不紊地变换着队形。随着击鼓鸣铎,军士呐喊前进,战马嘶鸣驰骋,气势磅礴,声震寰宇。孙武定定地站在柏寝台上,全神贯注地望着演武场。宏大雄壮的场面,深深吸引着他。

演武阵势最为壮观的是战车。齐国当时是千乘之国,充分显示着军事的强盛。每乘战车由4匹膘肥体壮的战马驾挽,配有30名甲兵,车上甲士3名。车左挟弓箭,紧盯前方;车右持长戈,虎视耽耽;御者配短剑,手挽辔缰。其余17名徒卒各持兵器护卫在战车两侧及后边。只听得金鼓齐鸣,战马奋蹄,战车疾驰,甲士踊跃,势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孙武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么盛大的军事场景。演武壮举显示了东方大国的雄风神威,展现了齐国军队的无比强大。孙武豪情激荡,思潮奔涌。他从远古传说的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四帝,一统中原,后来商汤伐桀,到姜太公辅佐周室,率师灭商,立下头等功勋而封齐建国,想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这一切,不都是靠的军事强大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豁然顿悟。

一阵高亢的山呼“万岁”声浪直冲云霄,打断了孙武的沉思。原来是演武完毕,孙书率三军将士向齐景公行参拜之礼。齐景公对演武非常满意,犒赏三军,吩咐设宴柏寝宫,款待孙书及卿大夫,同时命人召来乐师田开,弹奏乐曲以助兴。

孙武跟随在孙书身边,看着祖父亲切的面容,想到他刚才操练军士时威风凛凛、庄重泰定的神情,为有这样一位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的祖父而自豪。“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他立志将来要做个像祖父一样的将帅,指挥千军万马,征战疆场,建功立业。

演武虽然结束了,但是那令人振奋的壮阔情景还萦绕在孙武的脑际。自幼受到军事世家影响、军争思想哺育以及尚武精神熏陶的孙武,通过观察演武,领悟到兵法的至关重要。他决心学习前人兵典,研究战争的普遍规律,探求军事原理,总结战事经验,形成自己的兵家思想。

 

学琴柏寝

孙武自上次去柏寝台观看祖父孙书的演阵练兵,认识伯祖父田开以后,对田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琴艺十分钦佩,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一天,孙武又一次登上柏寝台,专门向伯祖父田开学习琴艺。

田开让仆人取来一架古琴,放在孙武面前。知道孙武受过“庠序”教育,基本乐理已经知晓,对古琴以前也有接触,所以田开并不从基础教起,而是直接教孙武学习比较深奥的琴理。

“琴乐分二种,一为武乐,一为韶乐。武乐为周武王所作。武王深恐士众和百姓不能持久敬服他,因此,创作了乐歌来警戒大众。”

    这番理论是孙武以前闻所未闻的,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武乐共计有‘六成’:初成出兵伐纣;再成灭商;三成开国;四成南国诸侯归附;五成分陕而治;六成歌颂天子,这是武乐之大成。”

“下面再给你介绍一下韶乐。韶乐就是我们齐国现在最流行的乐曲。据传“韶”本是东夷之乐,后来舜将其加工,创造出箫韶。箫韶是在石磐、上鼓伴奏下,由化装成鸟兽的人边歌边舞,反映先民狩猎生活的原始乐舞。这个乐舞传至夏代。夏后更名为“九韶”、“九代”。周立国之后用其作为宫廷大乐。”

孙武一边静心细听,一边暗暗佩服田开渊博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艺不压身,人的知识没有多,渊博的知识是干好每一件事情的基础。

“那我们齐国流行的韶乐就是舜创造的韶乐吗?韶乐作为宫廷之乐又怎么会在齐国民间流行的呢?”孙武见田开讲完,又乘机插话。

   “这个问题问得好。韶乐是开国君主姜太公引入齐国的,因受太公“因俗简礼”的基本治国之策影响,齐国的宫廷与民间就没有像周王室那样森严的界限。在这样的情况下,韶乐受到齐国俗乐的积极影响,融入了相当程度的地方色彩,从而更加突出了作为乐舞表现力的广阔性以及亲和性的特点,使其在民间得以流行开来。”  

    祖孙两人有问有答,无拘无束。孙武钦佩田开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琴艺;田开喜欢孙武勤奋好学,善于钻研,思维活跃。一个真心学,一个实心教,孙武的琴艺在田开的精心教导和悉心传授下,进步神速。  

    几天后,田开叫过孙武,让孙武当着他的面弹琴。一曲弹完,田开大为惊奇,说:“你刚来的时候,和弦不准,指法也生疏,想不到没几天功夫,你的琴艺竟如此增进,看你的指法纯熟,疾徐有致,高低合度,一般琴师,也都赶不上你了。”  

   听了田开的考奖,孙武心中十分高兴,当面感谢不已。在以后的练习中,孙武更加刻苦,有时弹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一个月后,孙武已经把田开知晓的古曲全部学会,剩下的只是多加时日练习的问题了。孙武也不愿长期打扰田开平静的生活,就想告辞。田开送给孙武一架自己最心爱的古琴,作为纪念。孙武千恩万谢,辞别田开,回到了时隔一月有余的家中。

 

登临葵丘

孙武在乐安安家以后,心中强烈的愿望使他居不安席。尽管夫人鲍氏端庄淑惠,善解人意。儿子孙驰已满周岁,开始缠绕在孙武膝头咿呀学语。孙武想自己已到而立之年,虽然未曾入仕,但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大展鸿图,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此时孙武头脑中充满了战争的各种谋略和军事思想,关于战争的简书及平时写的笔记积满了书房。编写一部战争谋略书的计划及框架在孙武头脑中日见清晰。但孙武总觉得还缺少很多东西,那就是关于战争的亲身感受和真实经历。

孙武决定从齐国开始,走出去考察各国古战场及军事要塞,增加自己的阅历。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得到了他们的赞成与支持。

第二天,孙武带着两名仆从家丁,辞别祖父母、父母,辞别爱妻娇儿,踏上征程。

孙武选择要去的第一个地点,是兵塞葵丘。

葵丘(亦称渠丘,在今山东临淄西)是齐国都城近郊的一处军事要塞,也是历史上齐桓公两次会盟诸侯的地方。一次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开会,重申盟约。周襄王为感谢桓公的支持,特地派太宰周公孔给桓公送去他祭祀祖先的祭肉,表示对他的特殊荣宠。另一次是在周襄王送祭肉的这年九月,齐桓公再会诸侯于葵丘,订立新的盟约。盟约中声称:凡是参加结盟的国家,以后要言归于好,不要再相互攻击。齐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达到鼎盛时期。

孙武一行出乐安城,顺官道南行,经利城,往南几十里,到达了葵丘要塞。

孙武站在葵丘兵塞,回想着当年桓公创立的霸业,轰轰烈烈干一番伟业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从葵丘兵塞出来,孙武带着两个仆从,花了几天的时间,考察了葵丘周围的山川地形。愚公山、凤凰山、黄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每到一处地方,孙武总要分析这里的地形是属于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地形中的哪一种?在战争中哪一种地形容易产生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情况?同时,从用兵的原则来区分这里的兵要地理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或死地。他联系读兵简得到的知识,加深印象,升华理念。有弄不明白的问题,有新的想法和观点,都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回家后整理。

孙武就这样,边走、边看、边想、边记,有关地形地理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对地形在军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地形克敌制胜,越来越有把握。孙武清楚地看到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如何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交战中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胜利;不懂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失败。这些知识积累和军地理论,成为后来孙武撰写的兵法十三篇中《地形》和《九地》两篇的基本素材。

 

考察乾时

孙武带着两个家丁,花了几天的时间,对葵丘兵塞及周围地理地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然后,从黄山直奔下一个考察目标——齐鲁乾时之战的战场乾时。

乾时是对时水下游一段的统称。其径流区域主要在今山东广饶县。晋杜预称:“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跂流,旱则涸,故曰乾时”。时水源头(今临淄矮槐树村东)距鲁中丘陵的北缘——黄山五里,为一季节性河流。雨季,水势极大,易成山洪。洪水从山谷中冲出,切开坚硬的棕红土壤,劈成一条深几十米,宽二十多米陡立的河沟。旱季,溪水断绝,裸露出极陡且深的河床,成为一道天堑横亘南北,易守难攻。 

齐桓公就是凭借这一有利地形,于即位之初大败鲁师。当时齐国内乱甫定,桓公刚立,鲁国以为齐人不能战,首先向齐军发起攻击。齐桓公凭借着乾时天堑,把鲁军打得大败。鲁庄公乘坐的车子成了齐军的战利品,鲁庄公也差点当了齐军的俘虏。

孙武站在乾时岸边,望着滚滚河水,回想着齐桓公大败鲁军的乾时之役,对地理环境在军事作战中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作为军事将领,统帅三军,懂得利用好天时、地利,才能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牵着马,两个家丁在后跟随,沿乾时西岸,边走边看,直至到达乾时上游的时水。时值夏日雨季,河水暴涨。山上积聚的雨水,以极快的速度,沿着山涧,由高处向低处急湍流淌。在巨大水流的冲击下,孙武看到山上巨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快速冲向下流。孙武正感叹着水流的力量,忽听到巨大的轰隆声。顺着声音望去,就见山涧边突立的巨石,轰然倒下,石块在水流的冲击下,翻滚着冲向下游。孙武被水流巨大的力量惊呆了。他久久凝视着湍急的水流,体会着流水中蕴含的巨大的“势”。

孙武正想得起劲,忽然听到空中传来阵阵鸟雀的哀鸣。孙武抬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苍鹰正在捕捉麻雀。就见一支苍鹰在下面驱赶麻雀,而另一只则直向高空飞去,它越飞越高,忽然一个急转身,徒然笔直地向下坠落,其速度超过了离弦之箭。随着一声哀鸣,片片羽毛飞落,一只麻雀已成苍鹰爪中之物。紧接着,另一只苍鹰也采取同样的方法,高高飞起后,冲向雀群,另一只麻雀也成了苍鹰的食物。

孙武从激流漂石、苍鹰捕雀这一自然现象中,忽然悟出了一些军争的道理:两军交战,胜方也必须拥有强大的“势”,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的绝对优势。只有我方的军事实力与敌军相比处于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我军的全胜。

这些重要思想,构成了孙武后来所撰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主要内容。

 

秋登长城

考察乾时之后,孙武带领家丁向南而行,过颜山、凤凰山,到达了齐长城。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初期。此时周室衰微,诸侯并伐,诸国为了保护自己,争霸天下,纷纷筑城设防。齐国东面和北面濒临大海,西面则有黄河和济水天堑,防守的重点是南方比较强大的鲁国。于是,齐国历代君王西起济水之滨的平阴防门,越泰山,沿泰沂山脉顶部蜿蜒向东,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齐桓公执政前,齐长城已初具规模。长城以北为齐国土地,长城以南为鲁国土地。齐景公执政后,有贤相管仲相助,齐国国势日盛,而鲁国因内乱,国势大不如前。齐国势力乘机越过长城,号称“五岳之尊”的泰山,也纳入齐国版图。

孙武登上长城,极目远眺,远处层峦叠翠,道道山峦掩映在秋色之中。常绿松树与枯黄野草,为山峦披上富丽的盛装。孙武完全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深深陶醉在了祖国美好的河山之中。

漫步在城墙之上,孙武既欣赏着美丽的秋色,又细心地观察着这极具防御之势的战略要地。此时的长城尽管深入齐国腹地,不像战时那样紧张,但仍然显示出它雄伟、壮观的魅力。孙武观察到,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其形式,采用了“因地形,因险制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平原田畴之上,则聚土夯筑;在山凹处,多为砂石混筑,或双面砌墙,中填沙土;在深山悬崖处,则以山险代城;在川流谷壑上,或为架桥,或设关卡。城墙上有垛口,瞭望孔,下设附墙、站台,宽窄不一,灵活多样。在沿途军事要塞或制高点上,内设城碍,外筑烽燧,且布重兵把守。

孙武在与把守城墙官兵攀谈中了解到,设在长城上的主要关隘有防门、长城铺、黄石关、锦阳关等几十余处。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孙武先后考察了青石关、城子关、穆陵关等处关口。青石关位于莱芜和博山交界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子关位于马鞍山两侧,这里距齐国的都城临淄最近,顺淄水南下可达,是南通鲁国的重要门户;位于临朐、沂水边界的穆陵关,则是通往鲁东南的咽喉,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这些险关、要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武一一牢记在心里。

孙武出穆陵关向南,这里仍是齐国的土地,有齐军驻守。不一日,孙武来到了齐鲁两国现在的边境——位于蒙阴的堂阜,再往南走,越过汶水,就是鲁国的地面了。孙武来此,一是想观察一下齐鲁边境的情况,二是想到浮来山下堂阜水发源地,亲自看一眼一代贤相管仲破枷脱囚处。

孙武站在管仲破枷脱囚处,心生无限感慨。一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而感动;二为鲍叔牙帮管仲脱险的计谋所折服;三为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霸业而由衷地敬佩。孙武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管仲那样,辅佐明君,建立千秋功业啊!

 

考察临淄

孙武在齐国南部考察了两个多月,深秋时节回到了国都临淄。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齐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太公姜尚封国之初建都营丘,六世胡公曾一度徒都薄姑,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又徒都临淄,算来已经三百多年。在齐国历代国君的经营下,齐都临淄已发展成为拥有六万人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东方大都市。

孙武这次来临淄,与以前目的不同,主要是为考察临淄及周围的地理环境,为撰著兵书和以后统兵打仗作准备。 孙武安排好住宿,独自一人走上街头,沿着城墙与护城河,边走边看,细心观察。

临淄城因紧临淄水而建,故名临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阴,沟通九条大山谷,有十数条河流注入,流经天齐渊、稷山、牛山到临淄城东,进入开阔平原。河道窄处有一里,宽处可达数里,两岸陡立,皆十余米高。雨季洪水下泻,河水暴涨,舟船不通;旱季则有天齐渊调剂,水势仍是不小。可以说,淄水就是临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临淄城由近似长方形的大城以及西南角的小城组成。大城南北约九里,东西约七里,为官吏、平民及商人所住;小城南北四里,东西三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城墙全部夯土筑成,墙基宽三十米左右。大城有东、西门各一座和南北门各两座;小城东、西、北门各一座,南门两座。南、西、北护城河与淄水相连。城内交通干道四通八达,有十条大道与城门相通。从当初选址建城,到以后的多次建设,前后相辅相成,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功能,使整个都城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二天,孙武骑马出了临淄城,察看临淄城周围的防守体系。孙武在齐都周围的山岭沼泽中考察了近半个月。这里多变的地形、秀丽的山水都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孙武一边仔细考察,一边结合读过的古兵书,认真进行着分析和总结。

孙武察看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分析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和排兵布阵的对策。孙武认为,队伍在通过山地时,必须在靠近有水草的山谷,并且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当敌人占领高地,最好不要仰攻。队伍在横渡江河时,应远离河水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等敌人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当队伍处在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在广阔的平原作战,要迅速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平稳之后再通过。通过“天涧”、“天中”、“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时,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一个称职的将帅,就应该做到让自己的队伍远离这种地形,而设计让敌人靠近它,并合理利用这种地形去攻击敌人。

孙武认为,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就好。只要不轻敌冒进,查清楚并善于利用好周围的地形,摸清敌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最后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消灭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游鲁

孙武从都城临淄回家后,在家一边研读兵书,一边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记录着对军事谋略、军事实战的心得体会,不知不觉一个冬天过去了。

春暖花开,孙武打算继续外出考察。这一次,他打算到别的国家去游历一番。他首先想到的是邻国鲁国。到鲁国一是看一看鲁国的都城曲阜,二是想到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场长勺看一看。

齐国当时商业非常发达,名冠各诸侯国。齐国最主要的资源是盐,为他国所缺少,而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诸侯国对盐的运输基本上不加干涉。孙武以贩运海盐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鲁都曲阜不大,不及齐都临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远不如临淄城坚固,更比不上齐都临淄繁华,但却处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孙武随商人们安顿好住宿,便走出驿馆,对曲阜进行了一番考察。

孙武在别人的介绍下,参观了鲁国的档案图书馆,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国家法令存档和鲁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礼尽在鲁”。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孙武发现鲁国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强大,公室衰微”。“三家”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因同是鲁桓公之子,故又称“三桓”。“三桓”各自培植私党,跋扈弄权,彼此明争暗斗,鲁君的势力早就衰弱不振,鲁君成为傀儡,国势岌岌可危。周礼在鲁国已是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孙武看到这一点,也更深地体会到要使国家富强,只有走富国强军之路。在“礼”与“利”两者之间,孙武选择了“利”。“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成为孙子军事谋略思想的出发点,“利”字在其所著兵书中数十次出现。

几天后,孙武专程来到位于曲阜以北的长勺,实地考察齐鲁长勺之战古战场。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继位第二年,对鲁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前管仲曾极力劝谏齐桓公。但齐桓公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作对之仇,同时也想乘乾时之战余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于是贸然大举进攻鲁国。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战场。齐军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歼灭鲁军。鲁庄公本想擂鼓迎击,被自愿前来参战的普通国人曹刿阻止。曹刿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指挥员,他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反击。鲁军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齐军败逃,庄公急着追击,又被曹刿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登车瞭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确认齐军确实败退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孙武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对曹刿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越来越佩服。今天走近古战场考察,孙武有了更深的体会。齐强鲁弱,“势”在齐军方面。曹刿的聪明在于“避实击虚”,善于制造和利用“势”。曹刿把握时机,一举击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战场上双方“势”的相互转化。

孙武关于“势”的分析,构成了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基础。

 

孙武适晋

孙武游历了齐鲁山川,考察了乾时、长勺等古战场后,决意去晋国看一看。

孙武的祖父和父亲曾经给他讲过曾祖父田无宇出使晋国的事,对晋国多少有些了解。但许多年过去了,晋国的情况变得怎么样了?孙武怀着急切的心情,打点好行装,踏上了去晋国的路程。

横渡(黄)河水,翻越太行,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孙武跟随齐国的商队到达晋国。

晋国是周王室的北邻,它是周王灭掉唐国后建立的一个侯国,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孙武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过“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亲政当天子时,叔虞还小。一天,成王同这个小弟弟玩耍,把一片桐树叶剪成一个圭形送给叔虞,并开玩笑说:“我就以这个封你为诸侯吧。”这句话被周公听见,就要求真正兑现。成王说:“我是和他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就封叔虞于唐,建立了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父把都城迁到晋水旁,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后来称霸的晋国。

晋国是继齐国之后第二个称霸的大国。公元前636年,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安定周王室,扩充军队,把原来的二个军扩大到三军。同时确立了军中元帅的建制,由元帅统领三军。此外,采取“尚贤使能”的用人方针,晋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晋国的军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其后,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先后进行了晋秦崤(今河南洛宁县西北)之战(公元前627年),晋楚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之战(公元前623年),晋楚邲(今河南荥阳县北)之战(公元前598年)和晋齐鞌(今山东济南西)之战(公元前589年),晋国大都获取了胜利,晋国终于成为春秋霸主。

孙武以齐国盐商的身份,每日穿行于市井街头,时间不长,便了解了晋国的许多情况。军事方面,晋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有兵车4900乘,但是战斗力却不强。晋军的卿不率领车队,王室的车乘也配不齐甲士,军队行列没有长官,兵车组织基本瘫痪。政治方面,晋国也同鲁国一样,君主权力衰落。晋国的大权被韩、赵、魏、范、中行、智等六卿掌握。六卿之间为争夺公室权力,互相残杀,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孙武还了解到晋国六卿各自都制定了自己的田亩制度和税收制度。孙武把六卿的情况做了认真地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范氏、中行氏的亩制小,税收重,士卒多,贵族富有,争功夺利,战事频繁,他们最早灭亡;依次灭亡的是智氏、韩氏和魏氏。唯有赵氏田亩大且免征赋税,百姓富裕,赵氏自身相对俭约,养得武士少,富兵于农,民众归心,将来晋国是归于赵氏的。

“君王成功之道,在于厚爱子民,取得民心所向啊!”孙武适晋,感触很深。不久,他就返回了齐国。

 

苦读《管子》

管子,姓管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故而得别号敬仲。齐桓公尊贤纳谏,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尊称“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把一个原本贫穷动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孙武自小读书了解到,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孙武最感兴趣的是管仲关于军事制度的改革。管仲根据春秋时期列国形势和齐国的实际情况,从行政组织与军事编制上进行了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体制改革。他把齐国分为“国”和“鄙”,国都城郭之内为“国”,城郭以外为“鄙”。又把“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六个乡从事工商业,免除徭役、兵役,集中发展经济。另十五个乡实行“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管仲的军事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当时军事上的头等强国,为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管仲辅佐桓公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经过“九合诸侯”,最后“一匡天下”,成为天下霸主。

孙武家中保存有完整的《管子》竹简抄本,孙武从小已读了不下十遍,这些简书是史官对管仲思想言行的真实记录,后被广泛传抄,并加以整理,辑录成《管子》简书。孙武家所收藏的,就是众多抄本之一。

《管子》内容十分庞杂和丰富,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军事思想贯穿于《管子》全书的始终,为《管子》的主线。这是因为受当时周王室衰微,天下动荡,诸侯争雄的天下局势的影响,使得管仲的思想融入了较多的军事成份。《管子》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军政一体、先计后计和以人为本。

孙武逐篇对《管子》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研究,结合自己游历齐国各地和鲁、晋两国的心得体会,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有些理论,孙武找到祖父、父亲进行商讨。孙武还乘去临淄的机会,专门找叔叔田穰苴讨教一些问题。

田穰苴看到孙武的进步,喜在心里,对孙武的讨教当然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但有的问题,这位叔叔也深感非自己能力所及,在与孙武的讨论中,越来越感觉吃力。但他还是教育孙武,战场上的局势千变万化。一个合格的将帅要善于在战场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千万不可读死书,切忌纸上谈兵。

孙武深深牢记叔叔的谆谆教导,从此,遇到问题多作假设,多作设想,充分考虑战场上可能存在的种种情况,再列举出种种应对之策。通过这样的学习,孙武掌握的军事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同时,他对军事理论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军事理论的把握也更加灵活了。

 

夜观天象

秋日的黄昏,晚风习习,云淡气爽。孙武信步登上乐安城,站定在雉堞旁。他仰望天宇,只见苍穹渺渺,河汉茫茫,红日西沉,新月东升,天幕浩朗,星斗璀璨。

孙武立志做一个军事家,他深深懂得要做一个军事家,必须上知天文,下察地理,才能审时度势,顺天应人,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

渐渐地,整幅天象轨迹图在孙武眼前清晰起来。在黄道(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赤道(天球赤道)两边,是紫微、太微、天市三垣,然后是日、月及五星并称的七曜。五星分别是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再是分列的二十八宿,按四方四象排列即是: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璧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孙武久久地仰望着北斗。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天空中不同的方位,但它却总是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北斗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人们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来分辨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孙武记起了《尚书》中的一段话:“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月亮行经箕宿则多风,附丽于毕宿则多雨。这是天象的一种规律。孙武领悟到,天象中日月星辰运行变化,预示着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阴晴冷暖。这些自然因素在军事上对战略部署、战术应用、战役指挥等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这一切对军事家来说是应当知悉的。

神秘的天空嵌挂着数不清的星辰,孙武真想洞察它的全部奥妙。此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听长辈讲过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一个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和织女是恩爱的夫妻,却被隔在宽宽的银河两岸不得团聚,盼望着一年一次逢七夕的时候,渡过喜鹊架成的银桥去相会。

另一个是商星(心宿)和参星的故事。传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阏伯,小儿子叫实沈,都住在旷林,不能相容,每天用武器互相攻打。帝尧看到他二人不和睦,于是把阏伯迁移到商丘,居于东方。把实沈迁移到大夏,居于西方。从那以后,阏伯、实沈兄弟二人互不相见了。这是当初兄弟不和睦的后果。由参、商不晤,兄弟阋墙,孙武又联想到齐国内的世族争权夺势,顿时省悟出“天人感应”的哲理。

孙武思索着,联想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渐渐地曙色曦微,启明星出现在东天之上,天要亮了。他抖落身上的繁露,沐浴着朝霞晨光,大步走下乐安城楼。

此时,天空中群星越来越淡,逐渐隐去了身影。孙武惊异地发现,南天正中女星依然灿烂,与东方的启明星遥相呼应。天象如此奇异,应该预示着什么……孙武忽然想起,与女星对应的应该是地上的吴国。孙武心中默默念道:看来一个强盛的吴国正崛起在南方。

 

钻研《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相传为周文王的老师姜子牙所作。简书以姜子牙答周文王、周武王父子问的形式写成,全面反映了姜太公的军事韬略思想。简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等六个部分,故称《六韬》。  

太公《六韬》从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军事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是成书较早、较完整的一部古代兵书。理所当然,《六韬》也就成了孙武爱不释手、并且重点研读的军事著作。

孙武自小就喜欢《六韬》。记得第一次走进祖父偌大的书房,孙武被屋内堆积如山的简书惊呆了。他看看这些,又摸摸那些,反来复去摆弄着这些竹简,翻看着里面的内容。祖父孙书见孙武如此喜欢简书,为了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希望孙武将来能够继承家学,把尚武家风发扬光大,未了送给孙武一套简书,那正是姜太公的《六韬》。从此孙武便与这套简书日夜相伴,形影不离。

由于《六韬》的内容过于庞大繁杂,刚开始看时,孙武只拣里面关于战争的篇目翻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孙武对《六韬》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特别是孙武周游列国回家后,再次捧起这套伴随他二十多年的兵书,从头到尾细细研读,感想颇多,收获颇大。

《六韬》虽为兵书,但并非单纯论兵、讲武,而是尚“文韬”重“文伐”,强调文武兼备,先文后武。《六韬》非常重视韬略,讲究不战而胜的智谋。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全军没有伤亡而取得胜利,如此神奇的用兵之道深深扎根在孙武的脑海里。这也成为孙武以后谈兵论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其军事思想的主线。

孙武深刻认识到,两军交战,战胜敌人,夺取胜利,必须知彼知己,而知己易,知彼难,故要审知敌人。知敌不仅要从天、地、人几方面综合察知敌情,而且要从敌军士气盛衰,战阵治乱,军纪严驰等因素来预知强弱、胜负,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武对《六韬》中的奇正理论进行了发展。《六韬》指出,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奇正、分合之变。要想制敌,而不制于敌,就要施用韬略奇谋,示弱骗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孙武把握这一理论,发挥想象,从各方面具体阐述了施奇谋、欺迷敌、出奇制胜的策略,如制造假象,声东击西;作好准备,疾战突战;妄张诈诱,荧惑敌将;施引诡诈,瓦解敌军等。

《六韬》中关于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的论述引起了孙武的共鸣。孙武从小就喜欢听叔叔田穰苴斩庄贾立军威、以法治军的故事,所以对以法治军十分赞同。孙武认识到,将帅治军,皆在树立威信,严明军纪,做到上下一致,令行禁止,方能克敌制胜。管理军队,必须依法行事,赏功罚罪,严明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

另外,《六韬》中关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使孙武学到了更多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成功运用于其兵书写作之中,使其兵学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

 

济水垂钓

济水为“四渎”之一,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同为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古时候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祭祀五岳与“四渎”。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今河南省济源县),北流东折,至乐安境流入大海。  

    济水在乐安境内的一段是其最下游。在乐安平坦的地面上,济水河岸宽阔,水势平缓,齐国的鱼、盐均由此水路出境运往各诸侯国。每当春秋之季,济水之上舟船不断,往来如梭。孙武有时也在济水上驾舟举棹,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水滨垂钓。  

孙武爱上垂钓,是因为他发现垂钓可以散心,可以消忧解烦,有利于静心、忍耐、不急勿躁等性格的形成。济水之滨,时常有孙武垂钓的身影。雅兴一来,即便是阴雨天,孙武照样去垂钓。在细雨濛濛中,孙武头戴苇笠,身披蓑衣,手持渔杆,一任风吹雨打,依然静气凝神。透过水丝雨帘,望着浩茫的河面,孙武联想起了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渭水垂钓的情景。

姜太公是孙武最崇拜的人物。孙武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被明君发现、重用,做一个象姜太公那样治国安邦的人啊!  

     忽然,孙武觉得钓竿猛地往下一沉。他知道有鱼上钩了,但他并不急于拽动钓线。“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他要等鱼儿紧紧咬住鱼饵鱼钩。过了一会儿,孙武感觉钓丝继续向水中下沉,便迅速甩起鱼竿,一尾一尺长短的金翅鲤鱼活蹦乱跳地钓了上来。孙武轻轻摘下鱼钩,仔细端详那条红翅红尾的金鲤。只见它两腮歙动,双目微合,尾鳍乱摆,一副令人可怜的样子。孙武不忍心伤害它,于是双手捧起鲤鱼,把它放回水中。那条金鲤在济水中溅起一朵银色的浪花,游得无踪无影了。  

    孙武又擎起鱼竿,放下钓丝,沉静地望着济水。但见波涌浪逐,浩浩荡荡,奔流到海,势不可挡。由眼前的济水,孙武联想起实地考察时见到的众多的河流湖沼。他意识到,水是无处不在的,是万物之本原。生命离开水就不能存活,就象刚才那条金鲤,放回水中又得以生还。他仔细地观察着水势,发现“水无常形”,“水因地而制流”,“避高而趋下”,“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孙武济水垂钓,获益匪浅。他从中陶冶了性情,启迪了思维,增长了智慧。后来,孙武在撰著兵法十三篇时,将观察到的“水形”、“水势”的原理和规律,应用于对兵事法则的阐发和论述,并体现在《形》篇、《势》篇和《虚实》篇中。尤其在《虚实》篇中更为详尽:“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撰著兵书

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就开始学习各种兵书战策。成年以后,又潜心研究了《司马穰苴法》、《军政》、《军志》、《管子》、《六韬》等兵书,总感觉这些兵书要么是对战争谋略的论述过于简单,不易理解;要么就是论述内容过于繁杂,不易把握。孙武从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兵争的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列国纷争、图强争霸,靠的是军事行动;而成功的军事行动,则离不开高明的兵法作指导。  

孙武游历齐、鲁、晋各国,实地考察古代战场,掌握了大量战场上的资料。经过对交战双方战略、战术、排兵布阵、用人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学习的兵法,综合研究,对战争谋略和战术安排有了很多新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从而就越发想把这些写出来。  

  在与祖父孙书经过彻夜长谈之后,孙武开始了艰苦的兵书撰写过程。  

  孙武把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包括平时的读书笔记,考察日记,心得体会,经验总结等等,一一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想象,在简书牍海之中,孙武就像一个猎人,肩扛戈矛,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又像一位渔翁,驾一叶轻舟,劈波斩浪,颠簸于江、湖之上。他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废寝忘食地伏案书写,不厌其烦地求救于祖辈、父辈。累了就停下来,四处走走,练一套自创的武子梅花拳;有时与祖父孙书棋盘对弈,或谈兵论书;有时跃马扬鞭,驰骋于乐安大地,寻找灵感。春去秋来,寒往暑至,一部宏篇巨著终于在孙武的手中诞生了。这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被奉为“兵经”、“兵学圣典”的《孙子》,即《孙子兵法》。  

    《孙子》共有十三篇,故后世又称《孙子兵法十三篇》。依次是:  

第一篇《计》。  

第二篇《作战》。  

第三篇《谋攻》。  

第四篇《形》。  

第五篇《势》。  

    第六篇《虚实》。  

    第七篇《军争》。  

    第八篇《九变》。  

    第十篇《地形》。  

    第十一篇《九地》。  

    第十二篇《火攻》。  

第十三篇《用间》。

    《孙子》内容博大精深,富含深刻的哲理,是孙武二十多年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实地考察,加上虚心求教的结果,这其中凝聚着孙武超人的智慧和艰辛的汗水。《孙子》所蕴含的军事谋略思想和伟大的哲理,在战争史、哲学史及文化史上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齐国族乱

春秋中、后期,齐、晋、宋、秦、楚等大国争做霸主的同时,各国政权内部也发生着急剧变化,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事件层出不穷,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卿大夫之间的势力也相互消长。斗争的结果,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政权。

孙武5岁时,即公元前548年,齐庄公被他最宠幸的大臣崔杼杀死。崔杼另立灵公儿子杵臼作君主,就是齐景公。齐景公任崔杼为左相,庆封为右相。后来庆封因与崔杼有隙,乘其内乱,尽灭其家,崔杼自杀。自此,庆封专权,日益骄横,引起田、鲍、高、栾四族的不满。他们一方面挑拨大夫与庆氏的关系,一方面伺机向庆氏发动进攻。当时田书(即孙武的祖父孙书)的祖父田文子已看出齐国必有内乱,便嘱咐其子田桓子无宇(即孙书的父亲田无宇)“慎守”。

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王何、卢蒲癸等人乘庆封去莱(今山东昌邑县东南)打猎时,向庆封的儿子庆舍发起了进攻。当时,田无宇跟随庆封在莱打猎,田文子就以其妻生病为由,把儿子无宇召回来。田无宇在回城的路上,“戕舟发梁”(破坏了船和桥梁),断绝了庆封救援的归路。田、鲍、高、栾四族解除了庆氏的武装,并在太庙里将庆舍杀死。

庆封在归途中听到变故,急忙带兵攻打临淄城。攻西门没有攻下,从北门攻入城中。再攻内宫,遭到田、鲍氏的顽强抵抗。庆封见大势已去,只好带兵奔鲁,不久,齐国派人申诉鲁国收留庆封,他只好逃到吴国去了。田、鲍、高、栾四族取得胜利。

庆氏被灭之后,田氏势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他们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田桓子(无宇)及其后代子孙采用“厚施薄敛”的方法,在凶饥之年,“以家量贷,以公量收”,(即用自家的大斗贷出粮食,用公室的小斗收回粮食)暗地里施恩惠于民,收买民心。民众皆弃公室,投靠到田氏的封邑。田氏的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公元前 532年夏天,田、鲍、高、栾四族又起战争。结果田、鲍氏联合打败了高、栾氏。栾施、高强见大势已去,逃到鲁国去了。田、鲍氏瓜分了栾、高氏的田产。后来,他们听从晏婴的建议,把其中一部分家产献给了景公。齐景公也不敢全部收下,赐给田无宇食采地莒邑旁边的土地作为采邑。田无宇为表示没有贪心,坚辞不受。景公的母亲穆孟姬请求把高唐的土地赐给了田无宇,从此田氏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遭受高、栾氏排挤打击的贵族“反其邑、益其禄”,无禄的人“私分之邑”,有效分化了守旧势力。

齐国就是这样,自孙武出生后,族乱不断,卿大夫之间接二连三地闹着乱子。公室腐败,卿大夫弄权,阶级矛盾激化,这些在孙武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穰苴罢将

齐景公,名杵臼,为姜齐第二十五代国君。齐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齐景公在位之初,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希望有朝一日也像先祖桓公一样成为天下霸主,恢复齐国的霸主地位。在贤相晏婴的辅佐下,齐景公采取了省刑罚,薄赋敛,鼓励、保护工商业和农业生产,以及开仓赈贫、赈灾等一系列恤民、爱民政策,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一时朝野上下颇有些重振桓公伟业的新气象。但景公又是一个不能始终的人,特别是田穰苴击退晋、燕之兵,收复失地,以及孙书伐莒胜利之后,齐景公便日益骄傲起来。吃喝玩乐,早把恢复齐国霸业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

据《晏子春秋·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记载,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取乐,一直喝到晚上,意犹未尽,便带着随从来到相国晏婴的宅第,要与晏婴夜饮一番。晏子忙迎接出门,问齐景公:“国君为何深更半夜来到臣家?”  

    景公说:“酒醴之味,金石之声,美妙得很,寡人想和相国一起享受一番。”  

   按说国君亲自跑来找臣子喝酒,这是臣子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不料,晏婴却不领情,反而板起面孔,对景公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有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在晏子这儿吃了闭门羹,齐景公又想起了田穰苴,于是又来到田穰苴的家中。田穰苴听说齐景公深夜到访,忙穿上戎装,持戟迎接出门,急问:“有诸侯国发兵了吗?有大臣叛乱了吗?”齐景公笑嘻嘻地说:“没有。”田穰苴佯装不解,又问:“那么深夜屈驾到臣子家中,为什么呀?”  

    景公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念将军军务劳苦,想与将军共享这酒肉之味,美妙的音乐罢了”。  

    田穰苴接下来的回答与晏子的回答如出一辙:“陪国君饮酒享乐,国君身边自有这样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职份,臣不敢从命。”  

    齐景公万万想不到在臣子的家门前竟吃了两次闭门羹,不由意兴索然。最后还是到梁丘大夫家,把酒欢呼,喝了个通宵达旦。  

    田穰苴让齐景公吃了闭门羹,一些善于揣摩齐景公心思的人抓住时机,向齐景公进谗言。鲍氏、国氏、高氏三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联合起来,排挤、打击田氏,欲驱逐田穰苴以削弱田氏势力。  

齐景公似乎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便采纳了鲍氏、高氏、国氏的意见,将田穰苴削职为民,命令孙书离开齐都临淄,回到乐安自己的采邑去颐养天年。同时田氏家族中无论官职大小,全部进行了调整。

田穰苴无辜被免职,未免有些想不开。毕竟他成为齐国的大司马,并非凭借田氏家族的势力,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军功。如今,自己却成了四大家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可怜一代卓越的军事家,竟因此抑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与世长辞。

 

孙武奔吴

田穰苴的猝死,在齐国朝野上下,特别是在田氏家族中引起了极大震动。因受鲍、国、高三族排挤而解甲归田、赋闲在家的孙书听到这一噩耗,陷于极度悲愤之中。

这件事对孙武的打击很大。按照周礼,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仕。自己眼看就到了入仕的年龄,凭着自己家族的地位,凭着祖父和父亲在朝中的威望,出仕为官根本就不成问题。况且孙武从小就有大志,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此,二十多年来,他苦心钻研兵法,虚心向长辈请教,游历崇山巨川进行考察,足迹遍布了泰山南北,大河两岸。如今自己费尽心思,耗尽心血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业已完成,正准备步入仕途,施展鸿鹄之志时,却遭遇晴天霹雳般的打击。

这天晚上,孙武找到父亲孙凭,一起来到祖父孙书的房里,三人进行了彻夜长谈。

孙武先说了很多对时局的看法,孙凭也谈了很多近期朝政混乱的情况。孙书静静地听着。很明显,对田氏家族来讲没有一点乐观的迹象。虽然自己一系因景公赐姓而改孙氏,但谁都知道孙氏与田氏实为一家。眼下田氏遭到重创,下一步就是不遭灭门之灾,元气恐怕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孙书头上,他不由得想起了先祖陈完自陈国来齐的情形。  

    听完孙武对时局的分析,又听着他发泄满腹的牢骚。孙书问孙武:“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孙武考虑一会说:“看来在齐国很难实现我的理想和抱负,我很想到外地去闯一闯,就像当年先祖陈完逸齐一样。只是,周礼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导,故孙儿迟迟未敢问祖父和父亲大人禀明。”  

    孙书赞许地点了点头,孙武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不论是从孙武的个人前途考虑,还是从孙氏家族的长远考虑,他都希望孙武出去另闯一条新路,把孙氏基业传承下去。退一步讲,万一哪一天田氏遭灭门之灾,也好为孙家留下一条根。  

    在孙武离开齐国的问题上,三人很快统一了意见。然后三人一起分析着列国形势,为孙武挑选一个好的去处。  

三人经过分析、比较,最后把目光同时盯住了远在南方的吴国。

吴国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如今疆域扩大到千里,成为春秋末期可以与齐、晋、楚、秦、鲁等国抗衡的一支新兴力量,并开始显露出一副霸主景象。

孙武明白,吴国就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吴国就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地方。

几天后,孙武坐上了远去吴国的商船,沿济水逆流而上。与孙武同去的是他的妻子鲍氏,携带次子孙明。另外还有两个家丁和一个仆人。与其他商人不同的是,孙武的货柜里除了金银细软及部分生活用品外,全部由简书塞满。这些简书就是孙武耗尽心血撰著的十三篇兵法,以及自小陪伴他左右的各类兵书。

商船行至济南,孙武弃舟登岸,改走旱路。在搬移行李的过程中,不慎将一枚私人印章丢失。因印章无关紧要,孙武未及仔细搜寻便又随商队登车,一路向南行去。

一个月后,孙武一行历经旅途颠簸劳顿,终于到达了南方新兴的吴国。孙武的一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隐居穹窿

吴国位于长江三角洲广袤的冲积平原。山并不多,却相对集中于吴地西部的太湖东岸。这里河道纵横,湖泊密布,都能西通太湖,东达江海;农田平畴,广种稻米,发展蚕桑,人民殷富,是个正在崛起的诸侯国。

约在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孙武携带妻子鲍氏、次子孙明及仆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新兴的吴国。这里到处是青山绿水,到处是秀丽的景色。孙武仿佛感觉这里的空气也比齐国清新,呼吸也变得舒畅了,心情也格外好起来。

孙武等一行人来到吴国都城后,先找了家僻静的馆舍暂时住了下来。安顿好家人,孙武就迫不急待地走进街市,亲身感受一下吴国的国风、民风。吴都城经过几代君王的经营,已初具规模。宫廷院苑,前朝后市;府宅民居,鳞次栉比;店肆兴旺,货物充足;街市整洁,民风纯朴。这里既有北方的纯朴,又有南方的清秀,令孙武及家人倍感亲切和舒适。唯一的不足,就是语音不通,吴语难懂。

接下来的几天,孙武带着仆人,每天进出馆舍,格外忙碌。为便于语言的沟通,孙武找来了一个热心的当地人,作为“乡导”。在“乡导”的帮助下,孙武逐渐熟悉了吴地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政治动态。孙武很清楚,要想在吴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吴国的国情、民情、军情等各方面的情况。

年轻人学东西快,口音改得也快。有热心“乡导”的帮助,孙武很快就听懂了吴地方言,不长时间,孙武已能够用吴地方言和当地百姓交谈了。语言通了就一通百通,感情交流也更方便了。一个月后,孙武已经基本适应了吴地的生活环境,和吴地黎民百姓一样装束、一样口音、一样习惯,很快融入了吴国的社会生活,乍看上去,已与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吴国都城住了一段时间,孙武感觉还是应该作长久居住的打算,在郊外找一处地方安顿下来为好。在“乡导”的指引下,孙武来到了位于吴都西南的穹窿山。

穹窿山是吴地西部太湖东岸群山之冠。站在穹窿山顶极目远眺,就见远处泱泱太湖,烟波浩渺;近处河网密布,船帆点点;山下田陌纵横,谷浪飘香。如果用在军事上,这里是监视太湖水面和整个吴都的最佳瞭望哨。

孙武发现穹窿山的东岭有一条深坞,地势平缓宽阔,坞中古树翠竹,荫天蔽日,山泉淙淙,终年不绝。并且山坞背峰向阳,气候冬暖夏凉,非常适宜居住和种植稻麦瓜果菜蔬。这里平日里除了鸟雀和鸣之外,清静得没有一点儿人间喧哗,是个读书隐居的好地方。沿着山间樵夫走过的山路,不几里就可到达太湖之滨;出坞口,不几里就是吴都宫苑。选择在此隐居,一边躬耕自作,研究兵学,一边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几天后,孙武就带领妻儿家人,来到穹窿山中的这条山坞,在附近乡民的支持和帮助下盖起了几间茅舍,四周围以筚篱,同时置备了一些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品,栖居下来。后来,当地人将这个山坞取名为“茅蓬坞”。

 

结识伍员

孙武及家人住在穹窿山,过着自耕自作的隐居生活。山坞中平畴田陌可供耕作,宜于农桑,适于饲养禽畜,种植菜蔬。虽说这里浓荫蔽日,溪泉潺潺,却并不潮湿;高地茅舍,僻静幽深,交通却也便利。孙武除了帮助家人从事耕作,干点农活,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兵法研究上。

孙武离开齐国时,把自己喜爱的古兵书和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全部带到了吴国。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研究了。他不停翻阅着这些古兵书,对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修改。

有时候,孙武独自一人走出茅蓬坞,深入吴都的街巷、集市、茶楼、酒肆,广泛接触各阶层的人士,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讲述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历史及现状,了解各诸侯国,特别是周边楚国、越国等几个诸侯国的近况,探寻帮助吴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

孙武还花费大量时间,对穹窿山及其周围的太湖、其它群山等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查,掌握了翔实的地理资料。

孙武把掌握、了解来的吴国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关系等,充实进兵法十三篇中去,使兵法十三篇更符合吴国国情,更适合吴王及吴国官员的趣向。孙武坚信,吴国就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就是他实现全部理想的地方。

就这样,在茅蓬坞隐居的日子里,孙武一边外出考察吴国的地形和风土人情,留意着吴国宫廷的动静,一边结合着对吴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分析,对自己的兵法十三篇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吴王的身上,盼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吴王的重用,好施展自己平生所学,帮助吴王创立千秋伟业,实现自己的宏大理想。孙武在静静地等待时机。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孙武结识了伍员(即伍子胥)。正是这位后来与他成了莫逆之交的朋友的荐引,孙武才得以拜见吴王阖闾,并最终使他宏图大展,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因为父亲伍奢得罪楚平王,而遭灭门之灾。父亲伍奢与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侥幸逃了出来。他先是去了宋国,后来又逃到郑国。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几经辗转跋涉,度过千难万险,终于来到吴国。不久,即被吴王僚的哥哥、已逝国君吴王诸樊的长子光(即阖闾)发现,并将其收为门下。就在伍子胥退耕于野、为公子光寻找勇士谋夺王位的日子里,结识了孙武。

孙武和伍子胥都是来自异国他乡,两人虽然素昧平生,但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使他们俩很快成了知心朋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天下大事,或切磋武艺,或饮酒对弈。从相互坦诚的交谈中,伍子胥发现孙武是一位兵学造诣很深的人,也是一位可以帮助他报仇雪恨和成就吴国霸业的将才。孙武也觉得伍子胥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是一位可以信赖和合作共事的兄长。两颗年轻而炽热的心慢慢靠拢,最终走到了一起。

 

伍员七荐

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吴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经过精心策划,趁吴王僚的两个兄弟掩馀、烛庸率军在外,他的叔父季札出使晋国的机会,设下圈套,诱骗吴王僚到自己家中,派专诸刺死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临王位,称吴王阖闾(也有称阖庐)

吴王阖闾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任用伍子胥为“行人”(主掌朝觐聘问事务的大臣),让他参与朝政。阖闾接受伍子胥提出的“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兴筑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城),同时,大兴水利建设,发展农桑经济,加紧振军经武。阖闾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礼贤下士,体恤百姓,不贪美味,不听淫乐,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吴王阖闾心中涌动着向西进兵攻伐楚国的打算,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在阖闾之前,吴国前几位君王曾多次发动对楚国的战争。吴王僚执政时,阖闾(那时还是公子光)也曾多次带兵征伐楚国,其中著名的鸡父之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但吴楚战争的结果,表现在战役上双方互有胜负,争夺城邑上双方也呈现出拉锯的状态。伍子胥因急于要报楚平王诛杀父兄之仇,所以他时常观察阖闾的思想变化,在阖闾面前,多次毛遂自荐,表示可以担当伐楚重任。而阖闾心中却自有盘算,他一心想攻伐楚国,不仅仅是为了实践先王遗训,更主要还是为了图强并争当列国霸主。他担心伍子胥积极主张伐楚,是出于个人动机。如果这样的话,他图霸天下的宿愿岂不要落空了吗?

一天,阖闾登上高台,面风而立,陷入沉思,不时发出叹息声。周围许多大臣猜不透阖闾的心思,唯有伍子胥心里明白,阖闾是为找不出一位合适的将帅替他征伐楚国而烦恼呢。自己虽然被委以重任,参与谋政,但自己毕竟是从楚国逃亡来的外臣。此时此刻,正是荐引自己的好朋友孙武的好机会呀。于是,伍子胥趁与吴王阖闾谈论用兵之道的机会,向阖闾推荐了孙武。

起初,吴王阖闾并不在意,也没有表态,因为在此之前他还从来没听人说起过孙武此人。伍子胥坚持不懈,瞧准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阖闾推荐孙武。他向阖闾介绍孙武的家世(称孙武是吴国人)、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伍子胥反复推荐,据说一共向阖闾推荐了七次。吴王阖闾得知孙武是“吴人”,又善为兵法,不禁动了心,决定与孙武会面。

于是,阖闾安排伍子胥尽快前往穹窿山茅蓬坞,把孙武请来吴都。阖闾要亲自见一见这位伍子胥声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一直在观察吴国动向,一心想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孙武,在经伍子胥七次举荐后,终于得以与吴王阖闾会面,开始走上列国争雄的大舞台。

 

晋献兵书

当伍子胥骑着高头大马,身着“行人”朝服,来到穹窿山茅蓬坞请孙武出山时,已在吴国避隐深居多年的孙武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召见,这将是自己政治生命的极大转机。于是,孙武带上自己多年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孙子》兵法十三篇,跟随伍子胥,欣然出山。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陪同下,亲自到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登门造访,表现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不凡气度。

在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内,孙武拜见了阖闾。阖闾见孙武大约40岁左右,颀长端庄的身材,清秀略黑的面庞,稀疏整齐的胡须,两只眼睛放射着自信但不自傲的光芒,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先是多了几分好感。与之谈论行军攻伐之事,孙武对答如流。

当阖闾问到现今晋国有韩、赵、魏、范、中行、智等六卿分守领土,六卿中哪个先亡,哪个最后能成功时,孙武十分肯定地回答:“范、中行氏先亡,智氏其次,韩、魏再次,赵氏取得成功。晋国最后必定归属赵氏。”

接下来,孙武通过分析当时晋国各个政治集团兴亡的原因,向吴王阖闾阐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理论主张。

吴王阖闾是一位立志图霸、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君主。孙武对时局的剖析,正好说到他的心里。同时,阖闾从孙武丰富广博的历史知识、惊世骇俗的理论见解、机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中,看到了吴国图强发展的曙光,更坚定了他争霸中原的信心。

在这次召见中,孙武郑重地向吴王阖闾献上了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接过竹简展示,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由于时间已晚,阖闾只得带回宫去仔细观看。

吴王离开孙武馆舍,匆匆回宫,打开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竹简。阖闾先看篇目,感觉兵书内容非常丰富,基本概括了用兵征战的诸多方面。

当阖闾看完手中由二十多片竹简编串成的三百余字的《计》篇,感觉孙武将兵战论述得真是太透彻了。全篇围绕“计”字展开,计算运筹,计谋诡诈,战争未起,“计”字先行,真是切中了战争的要害。

阖闾一篇一篇接着往下读。《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阖闾一口气读完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孙武在修改兵法十三篇时,充实进了许多吴国的国情以及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这更加引起了吴王的兴趣。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也体现了他的远大理想、宏伟抱负和辅佐吴王创建千秋伟业的愿望。

吴王阖闾读罢,暗自惊叹。孙武的兵法十三篇,真是字字珠玑,篇篇华章;真言警句,比比皆是。仅仅五千余言的一部兵书,深刻阐明了兵战的利害关系、战事规律、将帅素质和胜战要求。孙武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贤士良将,吴国有此人为将,图强争霸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吴王阖闾连夜召伍子胥来商定,明日早朝约见孙武。伍子胥受命后,赶紧赴孙武下榻歇息的馆舍,向孙武祝贺,并宣读了吴王的旨意。

 

吴宫教战

第二天,吴王阖闾举行早朝,正式召见孙武。

吴王阖闾从昨天与孙武的交谈中,看出孙武的确具有政治头脑,通晓韬略,真如伍子胥举荐时所讲,是一位可以率领三军折冲销敌的将才。昨晚又观其所著兵书,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篇篇华章。此时正求贤若渴的阖闾,如同久旱逢甘霖,万分欣喜。但吴王阖闾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亲自率过兵打过仗的君王。他深知战场上双方局势的微妙变化,以及实际作战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写得非常好,但他对孙武的实际才能,还是多少有些疑虑。他今天想再进一步考考孙武,验证一下他的真本领究竟如何。

孙武上殿,拜过吴王阖闾。阖闾先是对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大加表扬一番,说:“先生的兵法十三篇,寡人已经全部看完了。书中关于战争及军事谋略的论述真是太透彻了,太精辟了!不过,兵法再好,也仅仅是些大道理,不知先生可不可以试试练兵呢?”

孙武说:“可以。”

阖闾有意给孙武出了一道难题。他问:“可不可以用妇人女子来试试呢?”

孙武非常肯定地回答:“完全可以。”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

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

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这班宫女,特别是吴王的两名宠姬,平日里在宫中撒娇嘻笑惯了,根本不把孙武放在眼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她们不但不听号令,不按规定的动作去做,相反却捧腹大笑,顿时队形大乱。

孙武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庄重宣布:“为将练兵,规定交待的动作没有让你们听明白,申述的命令没有能使你们熟记在心,我作为受命于君王担任操练的指挥,这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规定的动作和号令再向你们交待清楚,大家务必遵令行事。”孙武又把规定的动作和号令高声宣读了一遍。然后,孙武亲自操槌击鼓,重新发令。

吴王阖闾的两名宠姬和这班宫女,依然把孙武的话当作耳边风,掩口嘻笑不止。这时,只见孙武双目忽张,发上冲冠,大声呵斥:“号令不行,罪在队长!来人,把左、右两队的队长拿下,就地斩首示众!

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

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接着,孙武下令杀掉了吴王的两名宠姬,任命左、右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

新任队长和两队宫女目睹刚才发生的一切,吓得面如土色,个个变得神情严肃,口不出声,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小心翼翼。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自登上将坛向吴王阖闾禀报:“队伍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坛来检阅。现在任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能办到!”阖闾虽然口中称赞,可心中乱得很,哪有心思下坛检阅。对孙武又不好发作,就对孙武说:“请将军先回馆舍休息去吧!寡人不忍心下坛察看。”孙武听了,感觉很失望。于是收兵罢演,回馆舍休息去了。

 

吴王拜将

吴宫教战,孙武怒斩二姬,表现了孙武执法的严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娇柔的宫女训练成能够战斗的卒伍,充分证明了孙武的将帅之才。但吴王阖闾却一时难以接受两名宠姬被斩的事实,一连六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脑海中总是浮现两位宠姬的音容笑貌。阖闾心中甚至一度萌生了不用孙武的念头。

伍子胥看出吴王阖闾的心思。他伺机向阖闾进谏:“臣闻自古以来,用兵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以法治军,军令才能畅通。大王久欲征伐强楚而争霸天下,日夜思念能得良将辅佐。如果大王因为失去两名爱妾而不起用孙武,那么,还有谁能帮助大王兴兵伐楚、争霸天下呢?美色易得,良将难求,若大王因两个宠姬违法遭诛而放弃一名贤将,何异于农耕时保护莠草而锄去禾苗。再说,这样做也与大王您虚怀若谷、任贤使能的盛名相悖呀!请大王权衡斟酌。”

阖闾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明君。他听了伍子胥的话,恍然大悟。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他决定抛却杀姬之恨,正式任用孙武。阖闾与伍子胥等商议,决定拜孙武为将军,尊为国师,参与朝政,和伍子胥等一起经国治军,辅佐吴王。

第二天,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前往馆舍向孙武致歉。孙武对吴王此番举动,深受感动,也为杀姬一事向吴王请罪。接着,他向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军队才能所向披靡。”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阖闾更加佩服孙武的见解和才能。

吴王阖闾派人在吴宫筑起高高的拜将台,选择良辰吉日,正式拜请孙武为将军,尊为国师,参与朝政。

几天后,在教场山下新筑起的高高将台上,吴王阖闾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拜将仪式。

穹窿巍巍,太湖泱泱,山黛水碧,风和日丽。璀璨的阳光照耀着太湖粼粼的水波,折射出闪闪的金光。教场山下,旌旗招展,金鼓齐鸣。参加仪式的将士们个个盔明甲亮,精神抖擞;吴国的大旗随风飘扬。

良辰吉时一到,吴王阖闾在众卫士的簇拥下,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登上拜将台,亲自将绣有“孙”字的帅旗、将军的甲胄、佩剑、印章和兵符授予孙武。孙武跪拜谢恩,双手接纳。文武大臣、师旅将士,纷纷拜贺吴王的英明,祝贺孙武将军光荣受命。

伍子胥为孙武在现今苏州古城西何山和狮山之间的开阔地带,开辟了一个小教场,为孙武训练军队之用,并在中心位置营造将军府宅。

将军宅很快就建成了。宅前有旗杆石,白天悬挂孙氏麾旗,晚间高悬“吴国大将军孙宅”七只大红灯笼,无论白天和黑夜,四里八乡很远就能看到这里是吴王敕命建造的将军府宅。

孙武全家从穹窿山的茅蓬坞搬到将军宅居住。自此,孙武全身心地辅佐吴王阖闾经国治军,谋划争霸大业。

 

养城之战

就在孙武被吴王阖闾拜将的当年,即阖闾三年(公元前512),阖闾为了诛杀逃到徐国和钟吾国的掩馀、烛庸两位公子,消除远征楚国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执政三年来的军事实力,发动了一场针对徐国和钟吾国的战争,即养城之战。

养城之战是孙武受命拜将后指挥的第一场战役,因此孙武格外重视。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亲自制订了战略战术和作战计划。然后,亲自挑选了一部分经过严格训练的军、旅、卒、伍,连同部分水师,开始了北征徐国和钟吾国的战斗。

孙武率师北上,过长江、入淮河,调集战车、战船突然包围了钟吾国。钟吾国毕竟是一个又小又贫穷的国家,不堪一击。吴军以压倒一切的优势,迅速占领了钟吾国都城,拘捕了国君,钟吾国也就灭亡了。

孙武乘胜进军徐国。徐国国君章禹见吴军来袭,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援。孙武见徐国已向楚国求援,便在楚国救援军队到来之前,利用紧邻淮水的有利条件,堵截壅山之谷,用大水灌淹了徐国。吴军水师在徐都的城濠中游弋,吓得徐国国君章禹慌忙出逃,投奔楚国去了。吴国军队未费一兵一卒,未经过战斗,“不战而屈人之兵”,消灭了徐国。孙武剪除了楚国这两个羽翼小国,为吴军攻克养城扫清了障碍。

攻打养城之前,孙武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向吴王阖闾提出了“扰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在战术实施时,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军,孙武以第一军兵力向城父进军,在佯攻不克之后,吴军便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直驱500余里,攻打潜(今安徽霍山县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两地。当楚军的援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孙武这时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快速行军数百里直扑楚国战略要地——弦邑(今河南息县南)。当楚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见已成功调动了敌军,便命令军队撤退待命。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敌人疲于奔命,士气低靡。这时,孙武乘楚军首尾不能相顾之机,派第三军进攻养城。由于楚国在养城只有少量的防守驻军,吴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城池。居住在养城的掩馀和烛庸两位公子,来不及逃走,为吴军活捉,并被立即处死。养城之战胜利结束。

吴军胜利班师回吴都,途经吴、楚过境时,乘楚军没有准备,又攻占了舒邑(今安徽舒城境内,庐江县西南)

孙武第一次指挥吴国军队,就灭掉了钟吾国和徐国,攻占了养城、舒邑等楚国重要城邑,占领了淮河北岸大片土地。养城之战,成功拘杀了流亡在楚国的掩馀、烛庸两位公子,剪除了楚国的两个羽翼小国,打击了楚国的气焰,为吴国远征楚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整个行动仅仅动用了少量吴军,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这充分证明了孙武用兵的神奇和兵法十三篇法的巨大威力。

孙武第一次崭露头角,小试牛刀,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而一举在吴国朝野、吴军上下赢得了尊敬和威信。

 

经国治军

孙武首次率军出征,便旗开得胜,大获成功。这一下可喜坏了吴王阖闾。阖闾庆幸发现和重用了孙武这样的将才,看来自己西破楚国、争霸天下的夙愿不久就要实现了。吴王阖闾在嘉奖慰勉孙武的同时,要求孙武乘胜追击,攻打楚国。

面对胜利和荣誉,孙武显得异乎寻常的冷静。他分析了吴、楚两国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吴国还不具备全面破楚入郢的军事实力,更没有克敌制胜、自保而全胜的把握。孙武果断地劝谏吴王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再等良机。”

听了孙武的话,吴王阖闾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有点头脑发热。自己上台三年以来,坚持实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基本国策,吴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很大增强。但由于连续三年建设新都城,财力消耗很大。这次军队连续征战三个多月,的确需要进行休整。于是,阖闾听取了孙武的建议,班师回到了吴都。

养城之战后,孙武与伍子胥共同成为吴王阖闾的左右手,参与朝政,出谋划策。阖闾经常召见伍子胥、孙武,与他俩一起研究国事,商讨对策。

孙武官职为将军,自然对经武治军方面有所侧重。孙武向吴王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建议和主张:一是扩充兵员,把总兵力扩充到十万人以上;二是改革吴国军事领导体制,实行军权下移,文武分职;三是改革军事编制,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四是加强师、旅、卒、伍的素质训练;五是完善吴国的军事法制,严明赏罚规定;六是治理兵库、充实军需。如此等等的经国治军建议,都为吴王阖闾采纳。

孙武分工军事,责无旁贷地经常与伍子胥等一起策划庙算,制定改革方案,并亲自组织实施。孙武由衷地敬佩吴王阖闾执政以来,制定并实行的强国富民的军事政治路线,赞成继续实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基本国策。在阖闾大城的建造中,孙武积极建言献策。按照孙武的建议,吴王阖闾修改了设计方案,在设8座陆路城门的基础上,增设了水门8座,并在城南和城北,留出大片沃野农田,发展农桑,储备粮秣,以解日后围城之急。城中水陆相傍,河街并行。桥梁众多,民宅枕河,水陆码头,运输繁忙,店肆贸易,兴旺发达。阖闾大城迅速成为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孙武出于军事角度考虑,与伍子胥策划,经吴王同意,围绕都城,加强守备,建设防卫体系,建立了许多的卫星城邑,有记载的就有数十座之多。

吴王采纳孙武的建议,大力发展水军,大量制造各种类型的船只。为了加强边境上的防卫,在穹窿山最高峰派兵防守,建立瞭望台,密切监视太湖之上往来船只的动静。

吴国军队在孙武的管理和训练下,武器装备得到更新和改良,士卒素质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吴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突飞猛进。

 

设计疲楚

楚国是吴国最强大的敌人,消灭楚国是几代吴王共同的心愿。孙武在辅佐吴王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壮大本国实力的同时,向吴王提出了一套用以长期消耗楚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疲楚战略。

具体的计策是:把吴军分成三批,一批休整并负责本国的卫戍任务;一批进行系统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一批在楚国边境活动,负责骚扰楚军。这样,三军轮番出师,不停地骚扰楚军,消耗楚军的力量;同时,通过不断运动麻痹对方,在局部地区创造时机,造成以强打弱的态势,集中优势兵力,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消灭楚军的有生力量。

吴王阖闾全部采纳了孙武的疲楚战略。

公元前511年秋,孙武率领刚刚整顿训练过的一支军队围攻楚国的六、潜二城。楚国闻报,便派沈尹戍率兵救潜、六两城。当楚国援军还在途中,吴军加强了进攻的力量,攻占了潜、六两城。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将到,留下少数守卫将士迎击援军,主力部队主动撤退。结果,楚军经过长途跋涉,却扑了个空,只好悻悻而回。楚军主力刚回郢都,孙武又率吴军围攻楚国的夷邑(今安徽亳县以南)。楚国闻讯,赶紧派兵增援。在楚军救援部队到达夷邑之前,吴军主力部队在攻克夷邑后又全部撤出。吴军接着又围攻楚国的弦邑,待楚国援军到达前,攻克弦邑的主力部队又撤走了。就这样,楚国守卫弱的地方,吴军就进攻,待楚国援军到达前,吴军又主动撤退。实施疲楚战略,在吴、楚边界频繁发动骚扰战,初步达到了扰楚、疲楚、削弱楚国军事实力的目的,向“西破楚国”的战略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就在孙武、伍子胥等率军在吴、楚边境进行扰楚、疲楚,大量消耗楚军实力时,南方的越国却在吴国的肘腋之下,主动策应楚国,进攻吴国边境。吴王阖闾在扰楚、疲楚取得初步成果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调兵攻打越国,但又担心一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孙武见吴王犹豫不决,便对吴王说,兵力在精而不在多,越军虽众,但我们可以用计谋使之分散,因而一支人马就足够了。公元前510年,吴越两军对垒激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在孙武的策划下,阖闾同孙武、伍子胥率领一支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一举攻克占领了这座吴越边境的重要城邑。

 

吴王阖闾想乘胜追击,再多侵占一些越国的领地边邑。孙武劝谏吴王说,当前吴国主要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西部强大的楚国,不应深入越国内部与其争战。阖闾采纳了孙武的意见,主动从越国撤军。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为报前年吴国攻占六、潜等邑之仇,派令尹(主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囊瓦(即子常)率师东征,驻军在豫章(今河南商城和安徽六安一带)地区。吴王派孙武、伍子胥率兵迎击,将进犯的楚军包围在豫章。孙武以“伐兵”(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指导思想,成功地运用了相敌、间敌、诱敌、骄敌、诈敌、动敌、因敌等制胜策略,从容不迫,破楚城,俘楚将,败楚师,牢牢地控制了战场主动权,最后在回师途中俘虏了楚平王的儿子繁(时为守巢大夫),把他带回吴国,作为人质。豫章一战,使吴国最终完成了扰楚疲楚、破楚入郢的战略部署。

 

伐交联兵

孙武在设计扰楚、疲楚,大量消耗楚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广泛运用“伐交”策略,积极策动楚国的邻国叛楚亲吴,从而达到孤立楚国、削弱楚国的目的。

桐国是屈服于楚国的一个附属小国,故址在今安徽桐城县北。在孙武“伐交”思想的指导下,吴王派使者前往桐国游说:“楚国凌辱桐国,处事霸道,官员贪婪,使桐国不堪负担,今吴王仁义,愿与桐国结盟,联合起来,共同伐楚。”这句话正说到桐国国君的心里。面对日益强大的吴国的主动亲近,桐国很快叛楚亲吴,成为吴国的盟国。

     吴王又派使者向楚国传言:“如果楚国出兵到吴国边境,吴国就会害怕楚国的威势,愿意出兵代替楚国讨伐桐国。”吴国这一系列外交斡旋策略,很快便取得成功。楚王于这年秋天派子常领兵东进,驻军在豫章,和吴军对阵。吴军故意将战船显露在豫章的水面,伪装成代楚伐桐的样子,表示屈服于楚军的威势。然后,吴军按照孙武“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突然向楚军发起攻击。楚军毫无戒备,一败涂地。

联合唐、蔡两个小国,也是孙武“伐交”思想成功的范例。

唐、蔡两国虽是小国,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国位于楚、吴两国之间,大体位置在今河南西南与湖北西北的交界处,是吴国进入楚国的一个门户。蔡国位于今河南东南部与安徽交界的淮水上游,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读史方舆纪要》描述蔡国是“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荆楚之雄,走陈许之道。山川险塞,田野平舒,战守有资,耕屯足恃,介荆豫之间,自昔襟要处也”。这里是楚国与齐、晋争雄的中间地带。唐、蔡两国相连,其大体位置正好位于楚国的侧后方,是吴军避开楚军正面部队,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袭击楚军的最佳路线。

唐国因为没有臣服于楚国,所以经常受到楚国的欺凌。在楚、晋争霸的战祸中,唐国深受其害,饱受战乱的痛苦。同时,正因为唐国处于楚、晋两个大国争夺的势力范围之间,所以才得以岌岌可危地存在着。蔡国由于紧邻强楚,也受尽楚国的欺凌,蔡国君主苦不堪言。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有一次他向唐、蔡两国索贿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在楚王面前说唐、蔡两国的坏话,楚王下令拘禁了唐、蔡两国国君很长时间。由此,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

吴王阖闾派使者极其友好地向唐、蔡两国国君递交了吴王亲笔写的函简,赠送了礼品,表达了吴王的诚意。两国国君愉快地接受,并热情友好地接待了吴国使者,于是唐、蔡两国就投入了新兴吴国的怀抱。从此,吴国与唐、蔡两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不久三国就签订了联合伐楚的盟约。

后来,蔡国国君又通过晋定公联络宋、齐、鲁、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国,连同蔡、晋共十八个诸侯国,都弃楚附晋,支持吴国进军楚国。楚国在诸侯国中变得孤立起来。

 

千里袭郢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冬,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公子山专督粮饷,率领水陆精兵三万人,浩浩荡荡从阖闾大都的阊门出发,兴师伐楚。

吴国大军从胥江入太湖,进胥溪,经芜湖,过长江北上,再经巢湖到州来,入淮水向西,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孙武突然下令,全军舍舟登岸,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孙武从吴军中挑选了勇士五百人,善跑的士卒三千人,组成三千五百人的先锋队伍,沿淮水继续向西挺进。所有吴军战船,全部留在淮水空曲之处。

吴军步行急行军,先进蔡国,后入唐国,分别得到了唐、蔡两国的配合,迅速通过了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厄(都在今河南信阳以南)三个险峻的关隘,直插楚国腹地,抵达汉水东岸。

吴军顺利抵达汉水东岸,完成了千里奔袭的任务。对下一步如何破楚军、入郢都,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等进行了认真策划,即所谓的“庙算”。最后,君臣达成统一意见,制定了详细的破楚方案。具体方案是:诱使楚军主力东渡汉水,吴军战略退却,至柏举地区,全歼敌军主力,直逼郢都城下,郢都可破,楚昭王可擒。

获悉吴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汉水以东,楚昭王大惊失色,紧急调遣子常、沈尹戍等领兵二十万,从夏州(今湖北汉口)仓促赶到汉水西岸,抵御吴军进攻。吴、楚两军以汉水为界,摆开战场,对峙待战。

楚将沈尹戍建议主帅子常,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子常率领,沿汉水列阵,吸引吴军主力,但不要抢渡汉水与吴军交战;自己率领一支队伍,北上到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内),调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侧后,烧毁吴军停泊在淮水的船只,阻塞“三关”,截断吴军的归路。这样楚军两支队伍前后夹击,吴军腹背受敌,必然军心涣散,不攻自破。子常完全赞成沈尹戍的作战策略。于是,楚军主力沿汉水与吴军对峙,而另一支队伍由沈尹戍带领,迂回方城,包抄吴军。

孙武向来十分重视军事间谍活动。这次楚军的军事行动被孙武派出的间谍人员获知后,迅速回报给了孙武。孙武与阖闾、伍子胥等分析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楚军“迂回包抄、前后夹击”的图谋得逞,吴军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孙武与吴王阖闾、伍子胥最后商定,设“卑而骄之”(设法诱使敌人骄傲自大,然后伺机打败他)之计,引诱楚国主力出战。

汉水对岸的子常果然中计。他见吴军这边有机可乘,一时贪功夺利的私心作祟,完全忘记了与沈尹戍事先订好的作战策略,率大军渡过汉水,向吴军发动了攻击。

孙武见子常中计,便继续施用“诱敌”和“误敌”的计谋,陈兵列阵,故意摆出一付决战架式。两军前锋刚一接触,吴军就佯败后撤。子常以为吴军不堪一击,便指挥楚军大胆追击。孙武指挥吴军佯装畏怯厌战的样子,一战即退,一打就走。子常则率领大军步步进逼。就这样,楚军尾随吴军预先设定好的蛇形“退却”路线,从小别(今湖北汉川东北)到大别(今湖北境内的大别山脉)间,通过多次的交锋,一步步诱使楚军进入吴军准备决战的柏举地区。

 

柏举决战

楚军统帅子常率领楚军追击吴军至大别山西麓的柏举(今湖北麻城)。阖闾的弟弟夫概见楚军已经进入吴军事先准备好的作战地区,便建议立即攻击楚军。但阖闾、孙武出于“有战必胜”的谨慎考虑,想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十一月八日凌晨,夫概背着阖闾和孙武,率领所属精兵五千人,突然向楚军发起了猛烈进攻。阖闾与孙武闻讯后,赶紧抽调三千五百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带领三军随后赶来。此时楚军防备懈怠,毫无斗志,经不住夫概五千名士卒的冲击,四散奔逃,随后又被三千五百名吴军援兵一冲,阵形大乱,顷刻溃不成军。子常急命楚将收拾散兵,准备与吴军决一死战,不想,此时阖闾和孙武率领的吴国大军已乘势掩杀过来,楚军大败。子常弃军而走,逃奔到郑国去了。

残余的楚军纷纷向柏举西南方向,即楚都郢的方向溃退。为了不给溃敌片刻喘息的机会,孙武指挥吴军紧追不舍。楚军后逃三百余里,来到清发水(今涢水,湖北安陆西)边,见吴军尾随追击,惊惶失措,纷纷抢渡清发水逃命。阖闾采纳孙武“半济而击”的策略,等一部分楚军渡过河去,才指挥吴军冲杀过去。此时,楚军一部分已经渡过河去,一部分尚在河中,一部分还在等待渡河,首尾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照应。在吴军猛烈的攻势下,尚未渡过河去的楚军很快被吴军歼灭。

孙武指挥吴军渡过清发水,继续追击楚军残兵败将,抵达雍澨。雍澨紧贴汉水,过汉水距离楚都郢城只有五十余里,这对于千里挺进、远征他国的吴国将士来说,胜利已是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原本去方城调集援军的沈尹戍,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作战策略,包抄吴军的过程中,得知主帅子常冒失渡汉水,误入吴军圈套,柏举之战遭惨败,现正向柏举西南方向溃逃,于是改道从息地(今河南息县西南)向郢都方向回救,赶到雍澨地区,正遇上追击的吴军。

此时,吴、楚两国军队都面临着事关成败存亡的一战。对吴军来说,兴师千里,深入楚地,后方粮草补给紧张,且所处之地三面环水,对面又有沈尹戍带领的楚国军队,已是陷入“死地”。对楚军来讲,柏举一战元气大伤,吴军已逼近楚都城下,如果此战失利,必将国破家亡。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孙武作了战前总动员。他重申了“死地而战”的原则,告诉吴军将士已陷“死地”,只有奋勇向前,拼死作战,才有求生的希望。此战胜利,便可攻入楚都,此战若败,则绝无生还的道理。吴军将士“死地而战”,奋勇争先,愈战愈勇。吴、楚两国军队拉锯般地在雍筮连打了三场恶仗。最后,楚军主将沈尹戍阵亡,楚军溃败。至此,楚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吴军获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

吴国大军顺势包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一面派兵构筑工事,准备依城抵抗;一面做好了出逃准备。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国军队向郢城发起了进攻。此时楚国军心消沉,民心动荡,完全丧失了斗志。郢城很快便被吴军攻陷。楚昭王见大势已去,慌忙携带胞妹、侍臣,逃到隋国古云梦泽去了。

吴楚之战是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以三万精兵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五战五胜,最后直捣郢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南服越人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十一月二十九日,吴王阖闾率领孙武、伍子胥、伯嚭、夫概等吴国大军,进入郢都。

当吴国大军进入郢都,吴国君臣沉浸在破楚入郢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时,孙武却清醒地看到,吴国凭三万精兵虽然可以千里袭郢,获得破楚胜利,但是吴国没有巩固的后方,楚国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南方的邻国越国也会趁机攻打吴国。但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阖闾,却听不进孙武的忠言,未予理睬。

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即吴王阖闾率领大军攻入楚都郢城的第二年,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的越国,果然趁吴国大军在外、国内空虚的机会,起兵伐吴,对吴国进行报复。越国军队在越王允常指挥下,采取偷袭方式,越过吴军防线,直逼吴都。此时,留在楚都的吴国大军,也发生了内乱。是年九月,阖闾的同母弟弟夫概竟不辞而别,带领他的一支部队急速潜回吴都,自立为王。而此时的楚国,也因为楚国老臣申包胥的百般努力,终于说服秦哀公,搬来了秦国救兵。楚国残余势力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收复失地,逼近郢城。

阖闾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与孙武、伍子胥经过紧急磋商,决定由自己率领吴军主力离楚返国,孙武、伍子胥留下来想办法阻击秦、楚联军。在孙武、伍子胥的带领下,吴军巧妙地避开敌人,保存实力,最后安全退兵,返回了吴国。

阖闾率军返国,及时稳定了军心。同时,也由于孙武伐楚前对越国的偷袭作了周密安排,并留下了大量军队驻守吴都,越国这次偷袭吴国的军事行动没有得逞。而夫概的叛乱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5),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越国国丧之际,兴师伐越。新继位的越王勾践指挥越军向吴军发起攻击,杀得吴军大败。吴王阖闾在混战中被越将用戈击中了脚趾。后来,伤口发炎,死在吴军后撤的路上。

吴王夫差继位后,发誓要报勾践杀父之仇。孙武和伍子胥也加紧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初,夫差决定兴师伐越。吴、越两军在夫椒(今苏州市吴县西南太湖中)相遇,战斗异常激烈。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孙武多年来在太湖训练的水师也发挥了作用,各种战船相互辅助,攻守兼长。越军抵挡不住吴军的强大攻势,不得不仓惶退逃。

吴王夫差指挥大军紧追不舍,步步进逼,深入到越国腹地。勾践知道大势已去,率军退回到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吴军不久又追到会稽。勾践害怕遭受城破、君亡、国灭的厄运,便带着五千名残兵逃出都城,跑到会稽山上,想凭借山险固守。吴军乘胜一举攻占了越国都城,马上挥戈出城,把会稽山团团围住。时间一长,越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只得向吴国请降。

吴王夫差不顾孙武和伍子胥等的竭力反对,接受了勾践提出的谋和、称臣并每年向吴国进贡的要求,越国得以保存。然后,夫差率军回国。吴国攻伐越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吴国在诸侯国中的影响更大了。

 

北威齐晋

吴、楚大决战,吴国最终以少胜多、以近制远,兴师千里,打垮了强大的楚国,这使吴王阖闾争霸天下的野心日益膨胀。吴王阖闾把争霸的目标对准了北方的齐、晋两国。

吴王阖闾决定先拿齐国开刀。齐景公得到吴国伐齐的消息,惊恐不已,慑于压力,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爱女作为人质,远嫁吴国,阖闾才暂时停止了伐齐的军事行动。  

吴王夫差即位后,争霸雄心比起其父阖闾丝毫不差。在孙武、伍子胥等的襄助下,于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出兵攻伐越国报了勾践杀父之仇后,又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作伐齐、伐晋的战前准备。在这十年中,夫差一共办了三件大事:征服鲁国,迫使鲁国与吴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制服陈国,关闭了楚国从侧翼攻击吴军的门户;开凿邗沟,沟通了由长江进入淮水的舟师运输水道。这三件大事完成以后,夫差北上争霸的时机成熟了。

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春天,吴军舟师连同越王勾践派出的三千名援军,在吴王夫差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从吴都附近的太湖出发,越长江,经邗沟,抵淮水,再溯淮西上,然后转入泗水北进,与已被迫会盟的鲁国军队会合,组成联军。接着,顺汶水(今山东大汶河)而上,五月,攻下博地(今山东泰安市南),二十五日,到达赢地(今山东莱芜市西北)。然后,经长勺,抵达淄水上游的艾陵(今山东莱芜市东北),与前来抵御的齐军相遇。五月二十七日,两军在艾陵摆开战场,展开激战。由于吴、鲁联军人多兵强,齐军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艾陵一战,吴军俘虏了齐国五位将军,缴获八百辆战车,斩杀齐军三千余人,取得了伐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接着,吴王夫差威逼齐国与吴国订立和约。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形势下,齐简公不得不与吴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夫差实现了北威齐、晋的第一个目标,下一个目标直指晋国。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吴军主力,踏上了伐晋的征程。吴军仍然从吴都附近的太湖出发,越长江,沿邗沟、淮水、泗水、济水,一路北上,到达宋、卫、郑、晋四国交界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东南)。面对吴、鲁联军的突然进攻,晋定公一时无计可施。他派出一名大夫到吴军阵前探问吴王夫差兴师挑战的原因和目的。吴王夫差对晋大夫说:“现在周王室衰弱困穷,诸侯中已无人履行向王室纳贡的义务。我是奉周天子命令,历尽艰辛来此与贵国国君会盟的。盟主由晋定公还是由我来充任,决定于今日!”慑于吴、鲁大军压境,晋定公不得不与吴王夫差、鲁哀公在黄池举行会盟仪式,把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了出来。

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北威齐、晋的结果,使吴王夫差成了名正言顺的春秋霸主,吴国也成了威震天下的春秋霸国。

 

功成身退

吴王夫差继位后,虽能继承父业,争当霸主,但其生活极其奢侈、腐化。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渐变得独断专横、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伯嚭收受了越国的巨额贿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宠信的合法身份和手中掌握的权力,离间夫差和孙武、伍子胥等忠臣贤士的关系,结党营私,借刀杀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嚭的贪婪祸国,吴国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倾轧争斗,这一切孙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机敏地觉察到吴王夫差在奸臣的诱惑下,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执行了极其错误的战略方针,已经不可救药,无法扭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他不愿重蹈叔父田穰苴的覆辙,著述兵法以教后人才是自己的选择。孙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计》中就曾写道:“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现在该是急流勇退,辞去将军的官衔,归隐养老的时候了。

孙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愿为官、归隐养老的要求。夫差让伍子胥再三挽留孙武,但孙武此时已是去意已决,不可动摇。临别之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了深谈。他暗地里劝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吗?自古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吴王夫差现在自恃强盛,四境无虞,以至奢侈无度,荒废朝政。如果我们功成名就还不懂得隐退,哪将来必定会有后患的。我并不是只想自保,也是想着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吴王夫差念孙武战功卓越,临别赠送了金帛数车。孙武沿路全部散发给了贫困百姓,以示其全心归隐。

孙武走后,伍子胥未听从孙武的劝告,在越国的问题上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进谏。伍子胥的苦谏,夫差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厌恶反感,日久就疏远他,咒骂他。后来,夫差在伯嚭的挑拔下,借口伐齐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往齐国怀有二心,是对自己不忠,于是派人送属镂之剑(属镂为剑名),赐伍子胥自刎。死后不予安葬,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伍子胥不听孙武忠告,只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同样落得凄惨下场的还有重用谗臣、错杀忠良的吴王夫差。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经过十年生聚、国力大增的越国,趁吴国大军在外、国内空虚的时机,突然起兵袭击吴国。越王勾践亲自带领越国大军,采取从后方袭击的作战方式,沿海北上,然后逆淮水向西,以堵截吴国大军的回路,再分兵南下,直插吴都。

这一次越军攻入吴都,使吴国损失惨重,加上连年征战,兵力消耗,生产荒废,民力凋敝,吴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冬,吴国要求与越国媾和。此后,在夫差十八年(公元前478)、二十一年(公元前475),越国又先后两次攻伐吴国。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越军在勾践的率领下,先败吴军于笠泽(今太湖);又困吴军于都城,最后攻陷吴都。吴王夫差被迫弃都逃到余杭山(今吴县西部阳山一带)。越王勾践率军穷追不舍。夫差进退无路,愧恨交加,在勾践的逼迫之下,自缢身亡。

强大的吴国最终被越国灭亡了。

 

流芳千古

孙武归隐山林以后,整日与吴地的青山碧水相伴,同家人在一起悠闲自在,享尽天伦之乐。次子孙明、三子孙敌都已成人,孙武既是父亲,又是老师,悉心传授孩子们军事理论和谋略思想。

在尽享幽静环境、休闲氛围的日子里,孙武取出从前写的兵法十三篇简册,让两个孩子和他一起系统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孙武首次晋见吴王阖闾时呈献的兵法十三篇,是在全面总结前人关于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考察体会写成的。其内容侧重于迎合吴王“西破强楚、争霸诸侯”的强烈愿望,针对楚、越、齐、晋等周边邻国的情况,提出战而能胜的战略战术思想。经过长期跟随吴王阖闾、夫差和好友伍子胥征战南北的实践检验,其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但也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阐明和发挥。孙武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军事战争的实践经验,以及吴国最终被越国灭亡的教训,对原来的兵法十三篇进行了增补和修改,使这部兵书更加完善,逐渐成为兵学思想的宝库、兵家理论的经典。

孙武从退隐到终老,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葬在吴都郊外。孙武生前把兵法十三篇悉心传授给了两个儿子。其中次子孙明最聪明伶俐,领悟力最强,所以深得孙武喜爱。孙明在兵学方面的造诣最深,其后立有战功,被越王勾践封赐世袭富春采地。孙明的后裔孙膑,成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最著名。《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余言,集中、完整地体现了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孙武在其兵法中科学概括和总结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从而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子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十三篇,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十三篇提供了方便。宋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在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广泛流传。据粗略统计,迄今为止,《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有汉、日、英、俄、朝、意、德、捷、罗、希伯莱、丹麦、希腊、西班牙、阿拉伯、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十九种语言的近八百种版本。《孙子兵法》荣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的美誉;孙武本人也被世界各国的兵家学者公认为“东方兵学鼻祖”。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welcom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