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村网导航

麦村网系麦村工作室(麦村文院-麦村草堂-良山堂)旗下网上交流互助平台:秉持阳光下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麦村网宣教部(201808018

麦村网愿景让美好永相伴!

群经之首周易主要贡献~《周易》说卦传序卦杂卦传解读篇

发表时间:2018/07/07 00:00:00  浏览次数:98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诏、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代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没有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无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东方古文化是以中国为发源地,流传及盛行于东南亚国家,至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是经久不衰的一种古文化,已经历3—5千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不但是哲学思想体系,也包含科学体系。

古文化称为东方文化核心,从它创造形成至今,是中国文化遗产。但至今,大部份在东南亚国家弘扬和应用更为广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促进了历代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李瑞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上讲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儒学的许多重要论著,特别是做人、处事、立国的至理名言,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

道教源于中国,佛教源于印度,在东南亚一带流传不息,它们教义宗旨,都是以劝善为主,解除人生私欲心,且能超脱凡人,解脱人生痛苦,面对世间复杂矛盾,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明理论,它更有科学一面,特别道教中科学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学和伦理道义去解决它,把人类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标志,它发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灭的光环。如《老子》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为世界破译生物遗传密码起了作用,DNA的碱基由三联体组成才64个排列顺序,形成八卦三联体规律性。

《周易》包含着象数和义理两方面,但实际上象与数,义与理还可细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运行规律的分类,爻反映各类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相对应宇宙信息发生使天、地、人、事的演变和发展规律。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系统综合理论发展了结构论提出太极图是元气本原、阴阳变易、卦序组织和道、器观念的综合,认为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同型同构数学模型的图式逻辑体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论、演化论与建构论以及精神与物体观念的模型化逻辑思维方法体系。

《周易》的发展方向应该从预测学、认识学和行为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

1.预测学

“义反映了伦的意义,64卦六亲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理是对事物规律和道理的探讨,是易理、易道的分析,应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对事物如何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

2.认识学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性认识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一类是感性认识思维,也就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从认识学角度研究《周易》,我们应该从感性思维上认识她。《周易》以最简单的阴爻、阳爻两上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充分体现了万事万物辨正统一和矛盾统一的现代哲学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的发展离不开对易学哲学体系研究,真正结合两方面一起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主要贡献

《易传·系辞上》第九章是对《易》最重要的讲解,通过这里的讲解可以了解《易》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易》对当今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是因为对这一章内容的解读不够。本章的译文和解说是至关重要的。

1.《易》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离开了十进制和二进制,今日世界的科学技术就没有了根基。可以参见聂文涛老师的网文《走出加法的世界》,全文短小精练,描述了从加法运算到高等数学的数字计算规律。天数和地数是二进制,由此确立十进制数。

2、《易》确立了数学的任务。

数学是用了描述世界和预见世界发展的。因此,才有数字对方位、对季节、对变化的计算。

3.《易》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

用四个四个数,然后观测余数,这种对数字规律的研究是从多久远的上古开始的啊!

4.《易》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黄帝内经》把这里的数字清晰的表达为万物的生成描述。由此出现了被无数中国人视为最神秘的河图。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数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奇数)五个,地数(偶数)五个,五个方位拥有这些数字并且与特定的数字吻合(构成河图)。天数累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累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总和是五十五,据此形成的变动和转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测的运算。

计算大衍的数字用(蓍草)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分成两份凭此取象两仪,再挂出一个取象三才,把这两部分四个四个的数取象四季,如果有不够四个的剩余用手指夹起来取象闰月,所以要重新用手挂起来。(这样两部分如有剩余,在手指所夹的和就是四)。

计算乾卦的数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数字用百四十四,两项一共三百六十,正是一年的日子。

计算《易》上下两篇的数字用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是天地万物的数字。

因此,用四来衡量就形成易数,天地之数(十)的存在和八个方位的变化就形成了卦象,八卦成为天地之道的缩小版。把八卦用以拓展,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延伸八卦的作用,天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事情都可以推算了。

(八卦)彰显道的神妙和德的作用,因此可以用来应对一切,可以用来保佑自己如同神灵一样。孔子说:了解变动和转化规律的人,难道了解神灵的所作作为吗?


01.jpg

《说卦传》是阐述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经卦所象征的万物类象,同时说明了各卦的属性意义、德行、功用、运行规律等问题。借以辅助占断吉凶,故名“说卦”。研读《周易》先清楚八卦是必须的前提条件。

《周易正义》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孔子以伏牺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前《系辞》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故孔子於此,更备说重卦之由,及八卦所为之象,故谓之《说卦》焉。”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圣人作易的原则: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是古人的世界观和做事的原则,认为天地有神明,向神明占卜问事需要用蓍草作为媒介,依靠数理卦理观察阴阳之变化,用以指导行为,令行为合乎道义,完成使命。

论述八卦的德行: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天地确定了上下尊卑关系,山泽便会气息相通,雷风相互推动,水火不相互克制对方,八卦交互错杂形成六十四卦。在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持相制的关系中八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说卦》上讲乾卦的卦德就是刚健,坤卦柔顺,动便是震卦的卦德,散就是风的卦德......乾主导一切,统领万物,坤藏养万物,承载万物等等,对八卦的卦德有详细介绍。

阐述八卦的运行: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说卦》对八卦的运行方位进行描述,并把八卦的方位、德行、功能进行了转化融合,使之有联系。借以阐述万物产生和演化过程。万物是从东方震位开始形成(震卦方位为东,节气为春分,此时万物萌发)。天(乾为天、为君、为主宰者)从东方顺时针运行,到东南巽位的时候,万物整齐。到离位,时值盛夏,万物显现,绽放光彩。

详论八卦的象义:

解释完八卦的方位、卦德、运行规律之后,《说卦》还详细的列举并解释了八卦各自的象征含义,象就是“像”,可以理解为此像彼。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不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

这种以八卦代表八种家畜,八种人体部位,落到家庭关系上则各自代表相应的人物,进而可以代表天地万物的思维模式,与五行对应万物属性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这是一种在属性原则上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表述方式,以“假象寓意”解释八卦,是占卜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将抽象的卦与实际的自然现象、人、事、物相对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一套蕴含丰富的卦象系统,灵活的运用于占筮之中。

02.jpg

从对《系辞》和《说卦》的理解可以看出,两篇《易传》有很明显的区别,前者偏向哲理,道德规范;后者偏向数术应用,更接近《易经》预测占筮的论调。因此也有学者怀疑,《说卦》、《序卦》、《杂卦》是《易经》原文本来就有的,而《系辞》则是后人概括总结并升华的。

对《易传》各篇章的解释有很多版本,还有学者通过史料记载推导出《说卦》、《序卦》、《杂卦》原本是一篇,汉初才被分为三篇。但我相信,后面2000年一直接纳此做法,一定是因为它合理,而非胡乱臆测而为之。否则早就被人推翻,还原。

也曾见过有人解释《系辞》为:系为结,为扣,是相互联系,是吉,属性是阳。辞为推脱,请离去,是凶,是脱离关系,属性为阴。二者结合,即为《周易》是理解阴阳关系的著作,趋利避害,进而近阳则吉,近阴则凶。这很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这种说法大原则上仍在《周易》所阐述的“道”之内,只是着眼点不同,论调不同而已。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论。

其实,《周易》原本就是这种态度,一切都是阴阳,二元对立又相互统一,没有对错一说。这就教导世人,看问题看本质,不要只顾着争表面的对错。立足点、着眼点、目的地不同,对同一事物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要有“太极”思维,阴阳皆在其中,毕竟万物类象,一卦有千万种象。同理,我们的认知呢?一个认知同样可以有千万种象,孰是孰非呢?

明白这个“不易”的道理,探寻“变易”的规律,遵循其道,处理任何事情就变得“简易”了。从这个维度上讲,《周易》就是一本哲学书,阐述世界本源,解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然而,其思想局限也在于一切均在先肯定“超自然力量”(神明、天、帝等词汇背后的含义,或许只是当时的命名,并无后世理解的含义),而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察言、观变、制器、占卜”用象数理来认知宇宙万物,同时承认其不断变化。其实话又说回来,这与科学界的观念有何本质区别呢?科学的思维模式同样是,先肯定自己无知,然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借“观察、实验,求证、表述”等手段用数学模型来探索宇宙,探索万物,最终形成认知。之后再不断改变、完善理论。

思维的逻辑并无不同,但表述方式,行事方法有区别而已。只不过,《周易》对自然地认知偏向人格化,科学更客观。若是要争个输赢对错,二者一定不能共存。倘要追求真理,为什么二者不能相互辅用?


01.webp.jpg

《序卦传》和《杂卦传》都论述了《周易》的卦序和卦义,但其理解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序卦》 偏重卦序的逻辑、错综关系,《杂卦》偏重卦的对比关系。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故谓之《序卦》焉”。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序卦》论卦序之义 ,是一篇分析《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关系意义的文字。 全文据《周易》上、下两篇分为两段。前段解释上经乾、坤到坎、离三十卦的卦次,后段解释下经咸、恒到既济、未济三十四卦的卦次。

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了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卦序可理解为产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出生、成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序卦》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在卦序中,由益至夬:是将益引申为了溢,因溢而溃决。

下图便是六十四卦错综关系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六十四卦彼此之间的错综关系。比如:乾坤相错,屯蒙、需讼、师比相综。

02.webp.jpg

晋韩康伯注:“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

《杂卦传》借助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用对立统一的思想,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错综卦呈现有规律结构的特点。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简短的语言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所以有人认为原与《说卦传》、《序卦传》属于一篇,后被分离。

《序卦传》与《杂卦传》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以及解说,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天尊地被,男女有别,刚柔相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各卦有各自的基本卦德,如:乾刚坤柔,相互对应;比乐师忧,比卦为乐,师卦为忧。

整篇文字并不难理解,但却是学习《周易》的必修课,一定要熟悉在先,才能更好的理解深入。

03.webp.jpg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welcome you